白族人常说:“三弦一弹,歌要唱响”;“听见三弦响,脖子就痒痒”。三弦伴歌声,成了白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重要形式。优美动听而活泼的三弦声,总是诉说着白族青年男女深深的恋情。白族小伙子向姑娘求爱时,既可以用三弦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三弦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弦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农闲时,村头一把三弦响起,能把全村人都吸引过来。白族大本曲和白族调的演唱中,三弦伴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白族三弦,由传统三弦改进而成。传统民乐三弦的琴头部位为弧形半圆边,约八寸宽,并以梯形逐渐变窄到弦柱只有两寸宽形状;而白族三弦演奏艺人将头部整个改为木雕龙头,增加了三弦的整体美感,把普通乐器变为了艺术品。
白族三弦分为龙头三弦和大本曲三弦两大类。龙头三弦,又称中音三弦,白语称“匈子加”,它由琴头、琴轸、琴杆、琴鼓、琴弦、琴码等几部分组成。琴头为一个惟妙惟肖、神态各异的木雕龙头,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材质选用红木、梨木、核桃木等硬木制成,琴长70厘米至100厘米,琴箱多为扁六角形,也有扁八角形或扁圆形。琴框用六块或八块硬木板胶接而成,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音箱面常用三、五层白棉纸糊裱,间或有用羊皮或蟒皮制作而成。弹拨工具用牛角或栗木制成的空心圆椎形指套,弹奏时套在手指上。在演奏技法上,常采用“二指演奏法”,即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高音区音色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而白族大本曲三弦的构造与龙头三弦不同,民间把它概括为“三节逗,四匹瓦”。三节逗(“逗”,方言,衔接的意思),指琴头、琴身、琴鼓三个部分的衔接;四匹瓦,指琴鼓的木框像用四匹瓦拼成椭圆形,造型和普通三弦相似,也是用拨子弹奏。它发音柔美、浑厚,适用于“大本曲”的有腔调伴奏。
白族三弦的定弦法一般采用软中硬弦定弦法。内弦与中弦之间为四度音,中弦与外弦之间为五度音,内弦与外弦之间为八度音。演奏技巧上一般多“弹”少“挑”,“滑音”、“荡音”较多,间或融入“滚音”、“垫音”和“泛音”。弹奏时起伏跳跃较大,忽而高亢激越,忽而低沉委婉,扣人心弦。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支白族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龙头三弦。一支为核桃木制,琴身全长97厘米,外表黑色漆,琴箱呈扁六角形,表刻有直条瓣纹,对角面宽23.5厘米、厚7厘米,前口蒙以多层棉纸,后敞口。琴首雕刻大型龙头,三轴(左一右二),张三条丝弦。此琴来自白族村寨,1959年,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家赵宽仁赴云南民间调查采风时带回。
另一件龙头三弦为红木制,琴身全长95厘米,琴箱呈扁六角形,琴框用六块红木板拼粘而成,每面边框上都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前口蒙以多层棉纸,对角面宽22厘米、厚6.5厘米,后口置镂刻花纹音窗。琴首为雕刻龙头,体积硕大、造型粗犷、刀法细腻,外饰粉、黄两色漆,龙须前端缀有两个彩色绒球为饰。弦槽两侧设有三个黄杨木制弦轴(左一右二),外表刻有直条瓣纹,轴顶嵌以骨花。红木山口,松木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选料考究,工艺细致,是珍贵的龙头三弦精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这两件龙头三弦作品是大理白族乐器制作技艺的结晶,体现了大理地区民族乐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大理白族三弦制作技艺于2014年7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