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早期便能从事较为先进和发达的渔猎捕捞和农耕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白族的先民已能够制造出工艺复杂、技术精湛的木质船只,广泛应用于捕鱼、航运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并最终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造船技艺。
大理市双廊镇玉几岛上的赵氏家族,世代以造船为业,曾建造了载重150吨的三桅杆“红旗号”和载重50吨的双桅杆“跃进号”大型木质帆船,开创了白族造船史和洱海航运史上最大木质帆船的先例。秉承祖上一脉相继的精湛造船技艺,赵氏历代工匠一直延续着“造船世家”的盛誉和口碑。
大理白族造船技艺因源远流长的大理船文化和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蜚声海内外。作为一项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杰出价值主要体现在全手工制作的一道道复杂工序上:首先是选料源于云南各地高海拔山区高密度、耐腐蚀的黑栗木树材;其次是下料,即将采集的木材就地改板,切割成建造船只各部分所需的不同板材;第三是成型,即将板材运回双廊玉几岛造船厂,用火烤制成适合造船的一块块板型;第四是组装,即将火烤后弧度、硬度不同的船板拼接、修边和组合,这是整个造船工序中最讲技艺、最费工时的一关,左、右船板弧度的对称,船头、船尾的前后高低,整体船只的平稳美观,全凭造船师傅的经验、技艺与眼力。最后一道工序是密封,用油灰、麻丝、水等按比例调和制成,用石臼舂4至5小时,以填塞船板之间拼装的缝隙,保证船只不渗水、耐航行。
随着捕捞经济被多元经济的取代及机械制船对木质帆船的取代,大型木质帆船已基本退出了洱海的航运史。但“造船世家”传人赵思恩先生并不忘对祖传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搜集、整理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各类船型资料,精心制作出各类型的木质船模,充分展示了大理白族船人的造船技艺和劳动智慧,其中部分船模被中国船舶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国家藏馆收藏,许多船模远销国内外,被爱好航船的国际国内人士收藏。
2011年11月大理白族造船技艺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