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游走四方的吃货来说,大理俨然是一个美食的乌托邦。每天从早到晚地吃,边吃边拍照,从胃幸福到灵魂,甚至微信朋友圈的好友都有爽到。由于这里的食物沾染了浓重的地域和民族气息,所以有些比较猎奇的部分是游客不敢去尝试的。豌豆粉则是游客接受度比较高的大理美食,虽然这样的小吃一般上不得大席面。
豌豆粉也有“油粉”、“黄粉”的叫法。老大理人称凝固前的豌豆粉为“豆粉浆”,对外品名是“稀豆粉”。它和油条的绝佳搭配简直堪比薯条和番茄酱、猪肉和粉条、啤酒和炸鸡、卷福和花生(呃,有人乱入……)。现在去早点摊来一套稀豆粉、油条,老板会非常人性化地帮你把油条剪成数段端上桌。如果偏爱油条的焦脆口感,就可以直接用油条蘸稀豆粉来吃。但我每次去吃都会谢绝人家的好意,自己动手把焦脆的油条掰成小块小块的,然后投进稀豆粉的深渊,一直泡到油条中的空隙都被填满,这样就能充分享受爆浆的感觉。
凝固后的豌豆粉倒扣在干净的湿纱布上,细腻滑嫩,温润如一块纯净的黄玉。一大块豌豆粉捧掌心里颤颤巍巍的,看得人心痒痒,忍不住想招呼它:“快到碗里来!”南涧的锅巴油粉也非常有意思:湿净纱布铺在簸箕上,舀一瓢稀豆粉摊开,盖一片锅巴,依次操作。冷却后的成品就像一块美丽的沉积岩,深藏了许多时光的故事。
小时候放学经常买一片豌豆粉,摊在手心里边走边吃。老妈一看我只吃半碗饭,就知道我在路上吃了豌豆粉,说这东西“隔食”,大概因为淀粉含量高管饱吧。凉拌豌豆粉用脆嫩清甜的萝卜丝打底,加入各种佐料,酸辣爽口。以前餐饮业不发达,周边村镇来古城卖菜的人经常用铝皮饭盒带一些冷饭拌在豌豆粉里,不出十分钟连汤汁一起甩得见底。现在,市场上还经常有人称斤买豌豆粉,拿回家切成小方块,油锅里炸到外焦里嫩蘸调料吃,是一道常见的下酒菜。比起豌豆粉,锅巴更容易储藏和邮寄,常用来油炸或煮酸汤。有一次吃斋菜,席上的“千张肉”居然是用豌豆粉做成的,愣是让我大开眼界。
青石桥豌豆粉在大理古城历史上很有名气,曾经雄霸一方。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多,但都趋向高度同质化,平淡无奇,缺少豌豆独特的清香。我经常买的那家是一对石门村的小夫妻,算得上是业界良心,摊子干净清爽,分量足,锅巴香。但他家不到中午就收摊走人了,要吃还得请各位明儿赶早。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