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4年2月25
星期二 第085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车载电器过多易惹“火”上身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问答 红鞭炮 塑料瓶底藏着什么秘密(上)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红鞭炮

□ 作者 ○钱续坤 2014 年 02 月 25 日 星期二 阅读:20

岁月总是这样不慌不忙地挪动着脚步,当除夕的鞭炮在乡村再一次炸响的时候,我们知道,人生的画卷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又轻轻地翻过去了一页———甭管这页画卷是写满了懊悔还是喜悦,是寓意着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瞬间的爆燃,是在放出希望,是在放飞梦想,是红红的鞭炮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们心灵的交响。

何谓“独特的方式”?这是因为无论逢年过节、迎新嫁娶,还是开业典礼、祝寿乔迁等等,只要为了烘托喜庆的氛围,四乡八邻的人们都喜欢通过燃放鞭炮的方式来隆重庆祝。而事实上,燃放鞭炮的习俗首先是与“年”有关,《神异经》曾有记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鞭炮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逐危害人们的山魈。据传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其实在我懵懂的童年与快乐的少年,所谓的“鞭”与“炮”,尽管性质一样,用途相同,却略有差别:“鞭”指的是挂鞭,有1000响、500响、200响、100响之分;而“炮”指的则是“炮仗”,一般专指“二踢脚”、“闷地雷”之类。这些鞭炮多由乡村的手工作坊制作而成,安全系数并不是很高,可男孩子们全然不顾其危险性,甚至把拥有两三挂鞭炮当作炫耀的资本;女孩子们尽管有点胆小,却也不甘示弱,会从父母或者哥哥那里讨要一两挂,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将鞭炮挂在比较安全的地方,左手捂着耳朵,右手颤颤巍巍地伸出点燃的土香,待到引线“咝咝”地窜出火花,就转身快速地跑开,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银铃般的笑声与欢呼声,在小院里久久地荡漾。

一般来说,整挂的鞭炮只有在除夕酬年、开门迎春、出行拜年时才会燃放,那酣畅淋漓的痛快劲,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对于我们永远都是一种奢望,因为在我们的手里,能拿上200响鞭炮的机会微乎其微,不过这难不倒大家乐此不疲的雅兴。那时候放鞭炮,我们会将挂鞭顶端的引线小心翼翼地拆开,然后逐个逐个地将其塞进同样装有糖果、花生、瓜子的口袋里;需要燃放时,就像模像样地先点燃一支香烟,煞有其事地在口袋里摸出一个,飞速地往上一粘,稍作停留之后再猛地抛向空中;有顽皮者则趁人不备,偷偷地将其丢在过路人的脚下,将当事人吓得猛然一惊;不过乡人都非常地友善,此举一般不会招来责骂声,顶多会用眼神告诉他:这样做太危险,下次可不许这么调皮捣蛋!

炮仗的火药较多,威力极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允许我们拿在手中直接燃放;尤其是那种叫做“二踢脚”的,如果稍不留意,能将人的手炸得血肉模糊。好奇心肯定会唤起男孩子们的好胜心,谁也不肯服输的我们,常常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轻轻地捏住“二踢脚”的腰身,毫不犹豫地将引信点燃,再果断地将左手笔直地伸出,紧接着会有一股麻麻的痛感从指尖瞬即传来,伴随着“咚———啪———”两声脆响,那直冲云霄的“二踢脚”爆炸开来,细碎的红纸屑纷纷飞扬,如同天女散花,煞是好看。由于这些炮仗基本上是由手工制作的,部分质量很不过关,有些引线“咝咝”闪过之后,却在一段时间内不见动静,有心急者于是将伸出的左手慢慢地收回来,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那原本以为的“哑炮”却在瞬间炸响,为此受伤的小伙伴每年绝对不在少数。

吃了几次大亏之后,大家再也不敢造次了,但对“哑鞭”与“哑炮”依然是情有独钟,只要听到谁家门口的鞭炮响起,便鸟雀般欢叫着奔跑过去,捡拾地上那尚未燃爆的零碎鞭炮,那股兴奋劲就像捡到了宝贝似的。那些有引信的,于我而言,会留着慢慢享用;那些无引信的,就把它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将其中的火药倒在一张锡纸之上,并且洒成“心”的模样,等到天色完全黑透的时候,就邀请小伙伴们前来“观摩”,豆大的火光凑上去,耀眼的火花闪起来,霎时,小伙伴们的脸上洋溢着惊喜;我呢,手指尖上满是黄色的硝烟印子,过年的新衣上似乎也沾上了浓烈的火药味。

———这味道其实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思念的味道,更是情的味道。我希望在正月里多点燃几挂鞭炮,让每一声爆响都绽放幸福的回忆,让每一声爆响都记住生活的美好,让每一声爆响都预祝来年的吉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