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区域的渔民对洱海鱼鹰驯化捕鱼这一生产技能的掌握古已有之。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滇南多山河,人蓄鸬鹚以捕之,虽不至家家养鬼鸟,亦到处有之。养鹰以捕雉、兔,养鸬鹚以捕鱼,此禽之听命于人,而效所有用也。”驯化鱼鹰捕鱼所带给人们的益处,可以从唐代诗圣杜甫“家家养鸟鬼,顿顿食黄鱼”诗句中得到形象的描述:生产工具简单和生产力水平低,在成功驯化鱼鹰捕鱼和使用鱼鹰这种生产劳作方式后,家家户户的生活“顿顿食黄鱼”,极大地改善了滨洱海而居的白族人民的生活,为白族渔民带来了稳定收入来源,促进了渔乡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1995年10月,在日本岐埠市举办的世界内陆湖泊鸬鹚捕鱼技巧竞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大理洱海鱼鹰荣获渔技表演金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白族驯养的洱海鱼鹰通人性,捕鱼多,是世界上驯养最好的鱼鹰,是世界的奇宝。”表演结束后,日本有关单位即愿高价购买沙村鱼鹰,在后来亦多次派人到沙村商谈,但当地的鱼鹰养殖户始终不愿出卖。
鱼鹰学名鸬鹚,分雌雄,繁殖期一般在冬季(农历10—12月份),交配期为20天左右。交配季节,渔民一般会选择体格健壮、会捕鱼的鱼鹰进行繁殖。在鱼鹰孵化期间,白族渔民忌讳服丧的人到自己家中,自己也不到有丧人家;忌讳穿白色的衣服,认为不吉利,穿了白色衣服鱼鹰就不会孵小鱼鹰,孵出的鱼鹰也不会捕鱼。孵化时,大理白族渔民会在窝内放几文铜钱和几枚铁丁,钱预示鱼鹰能捕大鱼和挣大钱;铁丁期望鱼鹰破壳顺利。此外,白族渔民会为每一只新出生的鱼鹰取一个白语名字。
小鱼鹰出壳后主人就开始驯化,长到3个月后即由成鹰带着下湖捕鱼,让它们学会听白语的生产指令,如:下水、捕鱼、回船等。在捕到鱼后,主人会给予一条小鱼作为奖励,并让其稍作休息又再下水。小鱼鹰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产生“条件反射”,逐渐学会服从主人指令进行捕鱼。
鱼鹰学会捕鱼后,每天都要坚持下水捕鱼。沙村的每一只鱼鹰都要到洱海进行驯化,否则鱼鹰害怕风浪,就会产生惰性,在大理白族渔民中有“鱼鹰半年不下水,就会成为鸭子”的说法。大理鱼鹰与其他地方的鱼鹰存在明显的不同:性格凶猛,体格健壮,对鱼的绞杀能力特别强,且水下识别能力高,是鱼鹰中最优良的品种,被称为“洱海鱼鹰”,远近闻名。
白族驯化鱼鹰捕鱼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传统捕鱼方式,对于发展经济和保护洱海环境能够同时兼顾,这一传统捕鱼活动中蕴含着白族渔民自身特有的生产技能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活动,2009年10月白族鱼鹰驯化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