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5/1/pc20250102432d4f9be21d42b0904848e259ea9352.jpg
古语云:“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新的学年又如期而至,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小学校,甚至是雨后春笋般的幼儿园,都会举办形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4-08/27/036086.html

等待处理…

古代入学忒隆重

作者 钱续坤
2024年08月27日  浏览量: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古语云:“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新的学年又如期而至,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小学校,甚至是雨后春笋般的幼儿园,都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开学典礼。其实在我国古代,“入学礼”比现在要隆重得多,一直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

由于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学生的入学时间与学期长短,与现代的秋季入学存在着很大差别,因为当时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会顺应农事的时律而展开,入学时间通常会绕过农忙时节。据东汉后期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古时入学季有三个:“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三个时间段中,“八月暑退”与现代的开学时间最为接近。不过古代儿童的入学年龄与现在相差无几,多为4至7岁,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开书”“破学”“破蒙”。稚嫩的脚步迈进私塾的大门,这些学子通常要经历“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等环节,可谓仪式感满满。

《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入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肃然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整齐地排着队伍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步入学堂后,要行“拜师礼”。在对先生行礼之前,学生要先对一位更重要的老师行礼,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同样也要跟着拜,并且是行“三跪九叩”大礼。拜完了孔子,学生们再拜老师,只需“一跪三叩”即可。礼毕,学生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送先生的六种礼物,分别为: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象征苦心教育;红豆,比喻鸿运高照;红枣,暗示早早高中;桂圆,寄托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诚心实意。

磕完头、送完礼之后,这些不谙世事的顽童便有些衣冠不整了,下一步进入到“净手净心”的环节。老师会叫人端来盛着清水的盆,嘱咐学生按照要求,将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净手”,而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心无旁骛地学习。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亦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击鼓明智”的传统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的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最后是“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一般来说,多为“人”“一”之类,虽然笔画较为简单,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开笔破蒙,人生始立。完成了以上程序之后,入学仪式即宣告结束,代表学生已经正式拜在老师的门下,开始踏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之路。

当然,学生入学礼另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层级和情形,如考中进士者入太学、皇族子弟开学等等,场面自然更为热烈,出席的来宾身份也更高贵,但其流程则多是依照《礼记》等传统经典,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古时的入学礼看似比较复杂,却蕴含大智慧,处处体现着严肃的仪式感。现如今,仪式感尽管发生了些微的变化,更加注重实用,但是“尊重知识、尊敬师长”的传统文化精髓并没有被遗失,更没有被抛弃,这是每个学子开学必须上的第一课!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野菌飘香乡愁浓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