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而《穆斯林的葬礼》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穆斯林的葬礼》,我读得很慢、读得很揪心、读得很悲痛、读得很感动、读得很过瘾。我的眼睛无数次被泪水模糊,但这泪水始终没有流出来,而是流回到了心里,让内心得到了彻底的净化。
故事虽发生在一个穆斯林家族,讲述的是三代穆斯林人沉浮的命运,但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民族界限,也超出了国家界限,它是能让人们受到洗礼的“圣曲”。因为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信仰何种宗教,不管肤色有何不同,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是相通的。一部作品,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不是技巧取胜,而是以内容和思想俘获人心。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至今我弄不清楚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处,没有被所谓的技巧捆绑住手脚,自己的情感始终随着故事的推进和主人翁命运的演变而起伏,难怪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感其情。
命远多舛,作品中的很多人物身上都似乎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博雅”宅中玉魔老先生的“阴魂不散”,梁亦清为玉雕《郑和航海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让亲人隔海相望,北大学子韩新月被病魔夺去生命……许多的不公和不济会让人心生愤慨、心生伤感,但愤慨归愤慨、伤感归伤感,作品中的人物不管结局如何悲戚,都没让读者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相反让读者看到了生命的亮光。因为作品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崇高的信仰和美好的追求,他们没有在命运面前低头,他们要么为事业倾其心血、要么为绚丽的理想顽强地拼搏、要么为纯真的爱情坚强地活着。他们的生命尽管还是陨落了,可他们的精神却像明亮的星星指引着行走在夜里的读者,这也是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每个人的生命从一开始降临就注定要归去,而在归去之前如何实现其价值是关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硬度,《穆斯林的葬礼》就像钙片,它虽然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强我们生命的硬度。
作品中的韩新月如同她的名字,就像夜空中的月亮。月亮不可能每个夜晚都是圆的,就像人生,总会有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落之时。她的生命轨迹紧紧地拴着我阅读的心灵。她的身世非同寻常,她与老师楚雁潮的恋爱感人至深,她的葬礼更是催人泪下。葬礼,是一个黑色的词、一个悲痛的词,但透过韩新月的葬礼,除了让人感到悲痛,还让人明白一个人“干净”地归去是多么高贵,这与虔诚的信仰不无关系,信仰会让人的灵魂变得更加纯净。特别是楚雁潮跳下墓穴为韩新月试坑,以及后来他为心爱人的离去而愁白了头发和那份执着的坚守,就是鲜活的现代版梁祝故事。真爱是任何条规都束缚不了的,真爱是能超越时空的。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爱的结局虽然有些悲凉,但他们至纯至深至真的爱会让时下那些肤浅势利和虚情假意的爱羞愧地低下头颅。
著名作家刘白羽曾这样评价:《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这一角度来看是达到了一定完美的程度,之所以读完后令人不释于怀,就是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这是一个高度而客观的评价,我在阅读过程中也是感同深受。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