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草木青青,流水潺潺,从南往北,只见依山而建的房屋层层叠叠一直向山上延伸。雾霭在房屋、树木的怀抱中袅袅升起,村民吆喝着马匹驮着货物穿梭在巷道里,黑山羊系着的清脆铃铛把小村的日子装扮得格外温馨,时光的脚步在这里显得格外从容。操着各地口音、衣着华丽的游客熙熙攘攘从起伏的山路上上下、穿梭。好一个典雅清幽、温馨自然的古朴村落。
这就是云龙县诺邓村,一个因盐而生的旅游胜地。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这个村落的旅游更火了。
最近,笔者踏上这片久久萦绕于脑际的土地。汽车驶出云龙县城,一直往东北方向蜿蜒而去,路旁返青的小树在风中摇曳,沿着河边起伏的山间公路,二十分钟就到了隐秘于山谷的古村落。当地村民告诉我,“诺邓”在白族话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可见名称的久远,这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
走过石桥,沿着被岁月磨得油光的石块路面,一座古老的木质框架房子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口两千多年前开凿出来并沿用至今的古盐井,我们从黝黑栅栏围着的木质通道沿着楼梯下到井口,井中浑浊的液体清晰可见。据介绍,这盐井开采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汉朝的比苏盐井就是这诺邓盐井。路旁一口卤水大锅冒着热气,灶里的柴火熊熊燃烧……土法制盐的经营户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关注和兴趣。许多游客用手指蘸着白花花的盐巴品尝,都觉得味道比较纯正,不禁竖起拇指称赞。
我们沿着弯曲起伏的石块路向上走,路边一个小庭院门口,游客争相购买火腿,有的询问价格,有的手里拿着火腿准备称重。院内透出浓浓的火腿香味,30多岁的男主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屋小憩。他给我们上茶,我们一行3人围坐在茶几前,品着浓浓的云龙大栗树茶,淡淡的茶香从舌尖流过。茶几边上,有一本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猜想这名男主人一定有着他的理想和故事。果不其然,寒暄中,他告诉我们,他姓徐,以前也属于体制内的人,在昆明供销系统工作。后来,到上海在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再后来辞职回乡做起火腿生产销售生意。小徐说:“历史上,我们诺邓以煮盐为生,因盐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里曾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我们诺邓的盐文化、火腿工艺很值得传承,于是我回到了家乡诺邓。”
提起诺邓火腿,小徐如数家珍。诺邓盐马古道北通丽江、维西,南向保山、临沧,东到大理、昆明,西到腾冲、缅甸,诺邓成为了滇西地区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字路口”。伴随着盐的运输,诺邓美食——火腿的制作工艺也得到发展和传播。诺邓属河谷气候,常年平均气温为17℃,湿度合适,用卤水腌制出的火腿色香味俱全,因而,诺邓村中半数的人家都在做火腿。如今,通过微信、电商平台,小徐每年销售1000多只火腿,成为了有名的诺邓火腿经销商。
我们沿着崎岖的石板山路,在村巷间往上蛇行。沿路房屋鳞次栉比、层次分明。在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透过古旧但气派的大门仍然可以看出曾经的恢弘气势,石砌的墙基、旧色的砖瓦、突出的斗角和门壁上的诗书图案,让人仿佛穿过了历史的隧道,与古人对话。公元1383年,明朝政府在全国设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有四个,这里是其中之一。后来,“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成为诺邓黄氏家族的私人住宅。在诺邓村,仅清代黄氏家族就出了两进士、五举人,可见因盐而生的诺邓文风之盛。
我们继续往上走,许多此类建筑比比皆是,如万寿宫、玉皇阁、三崇庙、灵星门、武庙、文庙,这些全为土木结构的建筑群——诺邓乡土建筑群,早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因为悠久的盐文化,加上沉淀历史岁月痕迹的古建筑,使这山谷中的小村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驻足山顶玉皇阁,回味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前辈先贤的音容笑貌还鲜活如初。路旁小学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千年的文脉在跳动、在延伸。遥望空中飘动的云朵,凝视怀抱小村的绿水青山,沉醉于这个时光深处、活着的千年古村,我的心随着云朵的飘动而轻轻摇荡,我也读懂了诺邓村民与天地融为一体,汲取天地之灵气,有滋有味走过千年时光的淡定与从容。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