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4/5/pc202405186b7f9d259ec149e6a3858559e15e4a1c.jpg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事关教育公平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确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4-05/13/035213.html

等待处理…

我市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2024年05月13日  浏览量: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事关教育公平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确保随迁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有力破解。

潘彩莹是凤仪镇中心完小五年级学生,老家在贵州省,父母到凤仪镇务工多年,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在凤仪镇中心完小就读。在幽雅的校园和敞亮的教室里学习,潘彩莹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认真学习、健康成长。她说,平常老师很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非常开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大理市的经济重镇,凤仪镇有大量外来人口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也逐年增加。凤仪镇中心完小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凤仪镇中心完小的占比达到64%。

凤仪镇中心完小副校长和昆说:“为进一步落实好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好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学校采取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措施,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顺利入学,按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原则,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生活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凤仪镇中心完小安心就学,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办学效益也得到各级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凤仪镇中心完小三年级班主任邹丽花说:“我们班有50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子女3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0%。由于多数家长忙于生活和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管理不到位,我们班主任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时时提醒学生上下学安全,关注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每天还要充分利用好辅导课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当天所学的知识,尽量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作为太和街道属下的一所民办小学,大理市私立英才学校在推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大理市私立英才学校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质量,为大理市义务教育普及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理市私立英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中心、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以情育人、办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及文化类活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大理市私立英才学校教师马依玲说:“学校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培养特长学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注意避免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成立了音乐、篮球、乐器、书法、跳绳、棋类、武术等兴趣班,由专人负责培训,大大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类竞赛,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的同时,我市还做好教育帮扶、保障残疾少儿入学等关乎民生的工作。2023年,全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198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360.21万元。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02人,贷款金额2229.6万元。全市应就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05%,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就学应随尽随、应入尽入。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破解教育供给侧现实难题。

记者 郭鹏昌 李标钰 杨振飞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宁和社区:“共享物业”巧解基层治理难题
下篇:我市第24座“工会驿站”落地蝴蝶泉公园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