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3/11/2023112017e0f71b4f054d8cb1671abd572018c2.jpg
今年8月以来,大理2023年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全面启动,夜晚捕鱼一时成为景观。生态调控渔船上的一盏盏渔灯,汇聚成洱海上的星河万里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3-11/17/033834.html

等待处理…

守护一湖碧水 造福一方百姓

大理市实施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实现水美鱼丰

本报记者 朱 滢 吴 志 摄影报道
2023年11月17日  浏览量:1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今年8月以来,大理2023年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全面启动,夜晚捕鱼一时成为景观。生态调控渔船上的一盏盏渔灯,汇聚成洱海上的星河万里,景象壮观。

科学调控 优化洱海鱼类种群结构

近年来,围绕“草—藻—鱼—泥”洱海生态系统保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长期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与课题。研究所对洱海的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洱海现有鱼类总计31种,其中外来鱼类有22种,特有土著鱼类有7种、均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更好地推进洱海生态保护治理,从2017年开始,洱海首次实施全年全湖禁渔,并设立银鱼、西太公鱼和    [田]等外来物种的调控期,每年开展为期1个月的特许捕捞。通过一系列鱼类资源生态调控措施,削减了银鱼、西太公鱼20%~30%的种群数量。

今年洱海生态调控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时间为8月21日至9月20日,主要调控对象为银鱼、西太公鱼和    [田]3种外来小型鱼类,主要目的是控制外来小型鱼类生长,增加浮游动物生存空间。第二阶段时间为10月21日至11月20日,主要调控对象是控藻能力减弱的4公斤以上的鲢、鳙和底层扰动性较强的4公斤以上的鲤鱼和0.4公斤以上的鲫鱼。第三阶段时间为12月1日至12月20日,主要调控对象为西太公鱼和    [田]等外来小型鱼类,主要目的是对即将进入繁殖期的西太公鱼、    [田]进行调控,减少其种群数量,增加浮游动物生存空间。

经过第一阶段为期30天的调控,累计调控出湖西太公鱼744473.5公斤、银鱼347685.5公斤、    [田]48868公斤,创造经济价值24713619.43元。经测算,移除湖体氮31.35吨、磷2.28吨,削减了水体污染负荷,并有效减轻了小型鱼类对洱海水体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对水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正在开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第二阶段大规格鲤、鲫、鲢、鳙的捕捞工作。

分类实施 有效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外来小型鱼类被生态调控捕捞上来,是不是意味着鲤、鲫、鲢、鳙等大规格的鱼类越多越好?

测算表明,鲢鱼和鳙鱼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每生长1公斤,就可消耗近40公斤蓝藻。近年来,洱海一直实施鲢、鳙等控藻鱼类的增殖放流,对洱海藻类的控制和规模化藻华的防控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然而,从2017年封湖禁渔起,在洱海中的鲢、鳙的个体普遍较大,同时鲢、鳙等控藻鱼类在洱海并不能自我繁殖,导致缺乏中小型鲢、鳙种群,种群结构失衡,控藻能力减弱。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是第二阶段的洱海鱼类生态调控,调控的对象是大规格的鲤、鲫、鲢、鳙。之所以选择这四种鱼类,一方面是因为4公斤以上鲢、鳙随着生长速度放缓,滤藻能力下降快,所以我们需要把大规格的鲢、鳙调控出湖,然后再投放小尺寸、小规格的滤食能力强的鲢、鳙,以提升它的控藻滤藻能力。另一个需要调控的是大规格的鲤鱼和鲫鱼,是因为它们是洱海的下沉鱼类,会扰动湖体,造成洱海内源污染的释放,从而降低湖体的透明度,对水生植物、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好的影响。”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孙潇介绍,“因此,对大规格的鲤、鲫、鲢、鳙等鱼类进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施‘一补一增’,可以实现‘以渔抑藻、以渔保水,以渔护草’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合理捕捞 实现经济生态齐跨步

大理市每年委托中科院水生所对洱海的鱼类进行跟踪评估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提出年度生态调控方案,确定调控对象、调控时间、调控方式等,经广泛意见征求、专家论证后依程序上报审批,经批准后实施。

“每年根据跟踪评估监测的结论不同,生态调控的时间、鱼种和调控方式都会不同。”孙潇说,“目前,正在实施今年第二阶段针对大规格鱼类的调控,主要调控对象是控藻能力减弱的4公斤以上的鲢、鳙,以及对底泥破坏较大的3公斤以上的鲤鱼和0.4公斤以上的鲫鱼。”

洱海的鱼类生态调控有别于其它湖泊的渔业捕捞。对于银鱼、西太公鱼和    [田]等外来鱼类,坚持 “应捕尽捕”的原则,进而有效控制和防治外来鱼类入侵;对于大规格的控藻鱼类鲢、鳙等,坚持“可捕才捕”的原则。

11月2日下午6:00,夕阳渐渐西下,在太和街道洱滨村,一艘艘生态调控渔船即将驶出湖湾,准备开始一晚上的劳作。今年60岁的太和街道渔业组组长赵树东每年都参加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在生态调控期间,赵树东和同伴们每天晚上出船,第二天清晨返回洱滨湖湾休整。赵树东坦言,晚出早归的打渔生活很辛苦,但是累并快乐着,一方面可以保护洱海,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今年第一阶段调控的时候,我们每家大概收入两三万元,这几天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鱼类生态调控,每天打上来的白鲢鱼都由加工厂派人来收购。”赵树东高兴地说。

清晨的洱海边,透着一丝丝凉意。11月3日早上7:00,经过一夜劳作捕捞的赵树东和洱滨村村民赵云都回到了洱滨湖湾,在把捕捞上来的鱼卖给加工厂之后,他们还需要把船里的渔网整理好,为晚上的出湖捕鱼做好准备。

“昨天晚上我们家打上来300多斤鲢鱼,加工厂一大早就派人过来收购,基本上不愁卖。”望着眼前碧波荡漾的洱海,赵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洱海边,希望通过科学调控,洱海水质能够越来越好、越来越清澈。”

生态调控 绿色产业造福百姓

连日来,挖色镇康廊村48岁的渔民王绍发,正跟随着市国投集团的捕捞团队运用“拦、赶、刺、张”的捕捞技术,开展第二阶段的洱海鱼类生态调控作业。11月9日中午12:00,王绍发和同伴们出发下丝网、赶鱼,两侧的网箱内已经有了不少的鱼群,三天后就可以起网收鱼了。

“我们围网前必须要先来看鱼群,看到鱼群就下围网,围网下完以后,再把两个网箱放下去,第二天下丝网、赶鱼,第三天将渔网收回来,第四天起网收鱼。”王绍发介绍说,“‘拦、赶、刺、张’的捕捞技术与传统的捕鱼方法不一样,不会把水底的泥巴、水草带出来,打出来的鱼都比较鲜活,品质也比较好。”

今年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工作采取渔民自愿报名审核许可和大理市国投集团参与调控的方式进行。其中,外来小型鱼类以渔民自主和大理市国投集团雇佣少数渔民使用丝网和刺网进行调控;大规格鲢、鳙、鲤、鲫在渔民使用刺网进行调控的同时,大理市国投集团还以“拦、赶、刺、张”联合渔法开展调控。使用刺网进行生态调控的时间规定在夜间,“拦、赶、刺、张”联合渔法开展调控主要在白天。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洱海鱼类生态调控不仅是优化洱海鱼类种群结构,逐步恢复洱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大理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充分发挥洱海渔业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大理市通过建立“研、养、管、捕、加、销、烹、旅”全产业体系建设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提供了洱海“保水渔业”的新模式。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