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3/11/pc202311148e88e03497e9499fb5f7bee92aa35651.jpg
三新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3-11/14/033749.html

等待处理…

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下)

2023年11月14日  浏览量: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新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保持周边外交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坚持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坚持以诚相待、守望相助;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努力使中国同周边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地区国家共同深化平等、开放、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促进“全球南方”团结与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美应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基础上,在亚太实现良性互动,为地区稳定发展提供正能量。

中国将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同地区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将在坚定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周边提供新机遇,同周边国家共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之路。

中国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同地区国家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同周边国家共同构建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促进亚洲团结和发展振兴。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倡导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亚洲方式,践行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亚洲传统。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增进同包括东盟在内的周边国家利益交融和民心相通。

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赞赏亚洲各国坚持和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越鲜明,遏制分裂势力的措施越有力,台海和平稳定就越有可能,地区和平繁荣就越有保障。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将始终做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中流砥柱。

新时代“亚洲世纪”新愿景

今天的亚洲,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发展繁荣是民心所向。中国同地区国家身处同一个大陆、同一片海洋,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同地区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我们愿同地区各国齐心协力,携手同进,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大家园。

共建和平安宁家园。和平、和睦、和谐是亚洲国家为人类社会贡献的重大文明成果。我们主张坚持和平共处理念,守住和平稳定底线,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携手应对破坏和平的威胁。中国愿同周边邻国长期友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地区持久和平。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继续同东盟国家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并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南海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妥处海上矛盾分歧,加强海上合作,深化互信安全,推动共同开发,致力于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统筹治理地区安全事务。加强经济金融安全合作,深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增强区域金融稳定。推进反恐、去极端化、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合作,加强核设施、网络、外空、极地等领域安全合作。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增强生物安全、危险传染病防治、医疗物资、疫苗药物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强粮食能源安全合作,确保产供链安全稳定。

共建繁荣美丽家园。中国将继续坚定奉行开放发展、互利共赢战略,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亚洲形成更加开放的大市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同地区国家贸易规模,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继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愿同更多地区国家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完善区域自贸网络,打造共同大市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先推进同邻国铁路、公路等联通走廊项目,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我们要加紧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适时扩大成员、推动升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持合作开放与包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周边各国人民。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平衡减排和发展的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亚洲家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国愿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同周边国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共建友好共生家园。我们主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包容互鉴。从绵延数千年的亚洲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凝聚对亚洲价值、亚洲方式、亚洲传统的集体认同,拓展地区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民意基础。采取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举措。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面向周边国家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各类高校和专业奖学金名额,为留学生往来提供便利条件。继续推进文化、艺术、青年、旅游、地方、媒体、智库、民间团体等领域交流,加强亚洲文体产业合作。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依托联通、发展、安全和人文四大支柱,聚焦政治、经贸、科技、安全、人文、全球性挑战六大领域,构建理念有共鸣、发展共规划、成果共分享、安全共维护、责任共担当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同打造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建设更加平等均衡普惠的发展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共同打造全球文明倡议首善区,持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

中国将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中国—中亚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和组织,加强同太平洋岛国论坛、环印度洋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对话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联通、稳定与发展。

结束语

亚洲前景可期、振兴当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我们要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

同一个亚洲,同一个命运。我们同处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各国开展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协作。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愿一如既往支持和帮助地区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携手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共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①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的28国为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东帝汶、俄罗斯、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文莱、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

②湄公河五国分别为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③中亚五国分别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④与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12个陆地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

⑤同中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9国分别为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⑥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周边18国为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日本、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

⑦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周边24国分别为阿富汗、东帝汶、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哈萨克斯坦、老挝、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马来西亚、缅甸、文莱、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新加坡、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

(转载自10月25日《云南日报》)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