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3/10/202310156e60c5aa11ea42a383f99391e03b1ece.jpg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遥远的350万年前,洱海盆地随着苍山隆升逐渐演化为高原湖泊,构筑了高山环绕、冲积平原、湖泊岛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3-10/13/033541.html

等待处理…

山水大理 湿地之城

2023年10月13日  浏览量: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遥远的350万年前,洱海盆地随着苍山隆升逐渐演化为高原湖泊,构筑了高山环绕、冲积平原、湖泊岛屿的山水格局,孕育了云南最早的人类文明,见证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兴盛与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交融,时光最终熔铸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大理。

山水相伴的大理,从城市的形成就与湿地息息相关。环山的溪流汇入洱海,经西洱河流向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城镇依水而建,百姓临水而居,山-水-城相依相伴,浑然一体。河流、湖泊、沼泽、坑塘等构成的湿地生境,总面积达26782.15公顷,湿地率15.40%、湿地保护率高达94.13%。湿地,如同这座城市的心血管系统,滋养着蓬勃生长的苍洱大地,悄然吐纳,经久不息。

洱海,这座因山地断陷发育而成的高原淡水湖泊,位于我国“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西南高山峡谷-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和“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典型的高原湖泊特征和优良的水质,为栖息在这座城市的万物生灵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洱海湖湾的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Gagnep.) Dandy)迎风绽放;湖底水草构建的“水下森林”茁壮生长;洱海鲤(Linnaeus barbatus)、大理鲤(Cyprinus daliensis)、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等特有物种欢快地游走于清澈的河湖之间;成千上万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斑头秋沙鸭(Mergus albellus)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聚集于此,诠释着大理得天独厚的湿地禀赋、独特湿地特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与这些和谐共生的自在生灵一样,大理这座城市因湿地而兴盛的痕迹随处可见,并以丰富多姿的形式嵌于人们的生活。它是蜿蜒流淌的苍山十八溪、镶嵌稻田的生态坑塘和环湖密布的沼泽滩;是清澈灵动的红龙井、倒映崇圣三塔的清水潭和相伴云弄峰的蝴蝶泉;是邂逅兴盛大桥的西洱河,也是恢弘磅礴的洱海和绵延百里的湖滨缓冲带。湿地,连接着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与苍洱之间的风花雪月,谱写着大理的厚重历史与缤纷民俗,给予这座城市以安静、闲适、浪漫与灵动。

大理人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湿地的馈赠,湿地也因人们的认知和呵护,保持着持续的生命力和原生态的底色。这种认知和呵护,既依托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构建的湿地保护体系,也来自于管理者对湿地保护工作的持续投入和耐心讲解,来自于随手拾起垃圾的细微举动和街头巷口的保护标语,来自于湿地科研工作者的专业指导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专业执着,更来自于青少年课堂中学习的洱海保护乡土教材,以及在探索湿地奥秘时好奇的眼神。正如大鹏金翅鸟誓死守护洱海的传说一样,大理人与湿地的相处之道,是朝夕生活后的相互适应、理解、信任和敬畏。

有着千年历史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坐落在洱海湖畔,是大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生的缩影,也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缩影。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湿地保护理念,到划定生态红线、环湖截污闭环、河口湿地净化、流域综合治理、城乡统筹供水,到百里湖滨缓冲带隔离生活污染和万亩坑塘湿地净化农业面源污染,都显示了政府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视,以及大理人保护洱海的决心与坚定意志。湿地,也给予了这份初心和坚持以温情的反馈,伴随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环湖碧道的系统建设、古城镇历史底蕴挖掘和大理独特的民族风情,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生态农业增值、生态旅游增收、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大理人的乡愁有了丰满理想的寄托。

2022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举办,并永久落户。论坛展示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总结了大理洱海湿地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的“洱海经验”,从水质改善到湖泊水生态的全面恢复技术,从治理为主到全民参与的流域保护模式,从直接利用湿地资源到依托生态空间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都彰显了大理的湿地保护和治理,在“全球视野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八年前的洱海之畔,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立此存照”的约定,深切寄语:“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大理,这座云贵高原上的湿地之城,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昂首阔步地向国际湿地城市目标迈进,为建设历史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插上绿色腾飞的翅膀,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美乐章。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