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叉路口,人文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拥有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绕三灵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理市挖色镇,有一位大理白族木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叫李文宾,本期《视野周刊》,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李文宾,了解白族木雕技艺。
妙手挥刀起,纷纷木屑扬。精巧的图案在刻刀的游走中跃然于眼前,一块块不同材质的木头逐渐显现出神情、态势……走进大理白族木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宾家中,只见他正握着一把刻刀,静静地在木头上进行雕刻。
李文宾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木雕雕琢技艺,之后又自学了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木雕艺术理念。从父辈单一的雕饰制作到如今涉及寺庙古建、亭台楼阁、白族传统民居等多门类产品,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经过李文宾的精细雕琢,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当时,我们家生活处于困境。我与我父亲做了几年木活后,又拜我父亲的师傅学技艺,两三年后我就自己立门户,带起了学徒。”回想起以前的时光,李文宾不禁感叹道,“从和父亲学习木活到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前些年,我经常带着徒弟们到处去闯,到过龙陵、昌宁、保山、昆明等地,为客户盖房、建庙。”
一画、二雕、三打磨是木匠的精髓所在,白族传统民居离不开精美的雕刻装饰。连日来,李文宾一直在忙着为村里的一户人家制作大门,他以木为纸,以刀代笔,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木雕便脱颖而出。
李文宾说:“这几年,我都是留在家乡帮邻里乡亲做木活,现在正在做一座大门,再过几天就可以完工了。按我们当地白族人的传统习俗,大门完工后要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除了盖大门之外,在院子里盖凉亭、长廊等很受乡亲们的欢迎,现在大家都喜欢古色古香的木雕。”
在李文宾的一锤一斧、一刨一凿间,龙凤呈祥、双凤朝阳、二龙抢宝、松鹤延年、喜上眉梢、兔含仙草、凤穿牡丹、公鸡鸣日等惟妙惟肖、富有生机的图案都栩栩如生地雕刻在民居的装饰木件中。而民居也因精细的雕件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和雅致。
在常年累月不断打磨自己手工艺活的岁月中,李文宾最拿手的是传统民居木工建造技艺。同时,他也逐渐学会精进瓦匠、泥水匠以及上漆、彩绘等与建房有关的全套营造技艺,凭借精湛的建筑技艺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赞许。
来到挖色镇光邑村村民赵驹家中,只见李文宾为其打造的转角长廊掩映在院子里的红花绿树间,显得格外精致。赵驹说:“当时请李师傅帮我们家制作长廊,就是看中了他精湛的手艺,他制作得相当精致,又蕴藏着我们白族的元素和设计。一有时间,我和家人都喜欢在长廊里喝茶、聊天,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这个转角长廊。”
如今,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李文宾将白族民居传统建筑技艺特色转向运用于寺宇和门楼建造。寺宇和门楼是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一个缩影,是整个白族传统古建筑的点睛之笔,十分讲究构造和装饰,多选用殿阁造型,出阁式门檐外挑、飞檐翘角、斗拱重叠、梁枋交错、均衡对称,雕绘刻画精细微妙。而这也正是李文宾最出彩的建造技艺特点。他还通过木雕、彩绘、上漆等方式,将自然风物的诗意和白族儿女的生活理想呈现在民居门楼或寺庙殿宇的每个飞檐翘角上,凌空之势如同展翅欲飞的大鹏,这也是李文宾表达自己朴素审美和对民居主人祝愿的方式。即便是西式建筑,有了别具特色的门楼装点,整幢建筑顿时熠熠生辉又不失古朴大方。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初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对于李文宾来说,工匠是职业、是态度,更是精神和信仰。
作为大理白族木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宾身上肩负着传承的责任。谈到理想,李文宾说:“ 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我们的技艺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并喜爱木雕技艺,希望我们的手艺能够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目前,大理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0项、州级23项、市级29项。大理市共有健在的四级代表性传承人23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0人、州级38人、市级170人。2010年,大理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专门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保护、管理、传承和研究、宣传、弘扬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永华说:“一直以来,大理市比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出台了两个办法,规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程序。通过开展与院校合作,以及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研修、研学、研习等一系列活动,开阔了传承人的眼界,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理市在载体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在环洱海各乡镇创建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传习所、传习工坊等,为非遗加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大理市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中,有传统技艺类项目25项,吸引了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大理,多举措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按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大理市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因地制宜推进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推动非遗宣传展示工作,为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平台。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成48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
近年来,大理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弘扬,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大理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依托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走出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谈到下一步工作,何永华说:“我们将继续把传承项目、优秀经典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传承技艺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和非遗技艺真正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可看得见的财富,让传承与发展完美结合起来,让各个传承人有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旅游发展,使非遗技艺得到更有效的传承。”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