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河北路有一栋市民们都非常熟悉的建筑——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这里既是洱海人文生态展现、宣传教育、亲民互动的“洱海科普窗口”,也是一座集生态、展览、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大理旅游事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展馆。本期《视野周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
进入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型电子屏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理时的巨幅照片和照片上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这段文字表达了大理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治理好洱海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讲解员杨雪梅介绍:“中心共有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分为洱海溯源、洱海忧患、洱海保护、洱海生态系统四个展区,是向市民和游客宣传洱海保护及大理的窗口和平台,让每一位市民了解洱海保护,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
“在洱海溯源展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地理洱海,这里是我们对洱海的地理情况、成因成长以及一些自然数据的介绍。”杨雪梅说,“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长42千米,东西宽3—9千米,湖岸线129千米,蓄水量29亿立方米,最大水深21.3米,平均水深10.8米。由于它的形状非常像人的耳朵,所以命名为洱海。洱海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还涉及117条大小溪流。洱海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濞江汇合后,注入澜沧江,流到境外的湄公河,最终在南海汇入太平洋,所以洱海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是云南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文洱海这一部分展示的就是洱海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遗存,在4940年(±4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定居于洱海之畔,所以他们被称作洱海人。”
中心里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场景,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杨雪梅说:“我们以实景的形式还原了洱海周边居民的生活场景以及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同时,我们还原了洱海周边湿地生态系统,从底栖生物到水生动物,鱼、虾、螺、贝等到一些水生植物,一直延伸到岸边,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洱海水生态系统。”
来到洱海忧患展区,杨雪梅介绍:“在大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标语:‘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那我们为什么要去保护洱海呢?就因为洱海现在面临三大危机——水量危机、生态危机和水质危机。”
在洱海保护展区,记者通过展陈可以直观地看到,洱海保护经历了三个历程,第一个历程就是水污染防治阶段,这个阶段实行的是“双取消”“三退三还”和流域禁磷。洱海保护的第二个历程保护治理阶段主要是以六大工程为标志。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洱海保护进入了第三个历程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理,站在洱海畔,看到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提议合影,作出了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大理各族人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论”,开展了五项整治、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洱海保护及流域转型发展之路。杨雪梅说:“近年来,大理加强洱海保护,严格落实退、减、调、治、管治湖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2020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由抢救性治理阶段转为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2020年至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均为优,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流域转型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
在最后一个展区——洱海生态系统展区,记者看到,这里集中展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结构以及洱海里的动植物标本和鸟类标本。
暑假期间,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迎来了参观热潮,这里成为了普及洱海保护知识的热门“打卡地”。展厅里图文并茂的介绍、360度全息投影以及通过墙面和地面联动的苍洱大观数字沙盘,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陈宗悦在参观完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后说:“作为大理人,我对洱海有很深的感情。刚刚在看宣传片的时候,真的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我小时候也参加过很多洱海保护的活动。如今,看着洱海水质越来越好,真的很开心。”
除了迎来参观的人群外,每年的寒暑假,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都会迎来一批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就是洱海保护小小讲解员。
今年14岁的赵涵是一名中学生,他在中心经过培训后,现在已经能够独立进行洱海科普知识讲解。 “记得一次我在讲解的时候,有个小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他说,哥哥,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洱海呢?我说,因为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她承载着我们大理人上千年的历史,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她。”赵涵说,“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也认识到了如何正确地保护洱海,加强了自己的洱海保护意识。”
利用孩子们的假期时间,开展洱海保护小小讲解员活动,也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牢了洱海保护意识。洱海保护小小讲解员李赵宜说:“我的家在挖色镇,一家人就居住在洱海边,爸爸妈妈从小就教导我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来到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老师传授给我了很多关于洱海保护的知识。作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再过几天收假回到学校后,我一定会把学到的知识告诉同班同学,让他们和我一起保护好洱海。”
“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2016年11月19日正式运行免费对外开放,运行至今大概是7年左右的时间。截至目前,中心接待的观众人数达到了近15万人次,讲解场次2300多场,可以说对洱海保护起到了比较好的宣传窗口作用。”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副主任杨玉娇介绍,“除了日常参观外,我们还针对全省、全州、全市的党员干部进行现场教学,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像每年两期的小小讲解员活动,包括不定期的小手牵大手、环保同行、环保画展之类的活动,致力于将洱海保护宣传到每一个人心中。希望中心的存在能够激发市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真正让‘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大理人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