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火把节民间广泛流传的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诏,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松明楼。六月二十四这天,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逻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洁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来柏洁夫人用手扒开灰烬认出了丈夫的遗体,但十指已经血淋淋的了。南诏王见柏洁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洁夫人假意答应,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哀痛的子民在洱海边扎了一尊高大的火把照明,其余人等驾船点燃无数小火把去打捞柏洁夫人的尸体……由此诞生了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这天,我的家乡大理喜洲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的过节气氛中:女人们在家忙着宰鸡杀鱼接姑娘招待女婿,男人们则去正义门参与扎火把。
火把的主杆是一棵砍伐的树,树要直,两头粗细匀称。扎火把了,几个人将一根十多米长的树干架在木工用的“木马”上,以树杆为中心,外围包麦秸、扫帚竹等易燃材料,用竹篾绳捆扎好,其中夹鞭炮、硫磺等物,让其在火把燃烧时爆炸鸣响、绽放异彩,增加热闹度。在捆扎火把的过程中,村人将娃娃洗澡后搓身子用的面团放置火把内,让火把神烧去面团上滚的肮脏、病菌,保佑娃娃无灾无病、清吉平安。扎火把是有讲究的:一尊火把,平年(代表12个月)扎十二道箍,润年(代表13个月)扎十三道箍,不能混淆。火把扎好后要将之披红挂彩装扮一新,并插上梨、桃、海棠等果子,看起来高大雄伟又不失漂亮。喜洲村通常有三尊火把,正义门的这尊火把最大,因为临近大丽公路,下关、大理开车出来看的人多,比较热闹。其次是市坪街和染衣巷各竖一尊火把。分地段燃烧火把有一个好处,就是分流了密集的观赏人群,避免抢升斗时踩踏事件的发生。
家乡的火把节过去是由民间组织的,即由村里推选出的“会首”备办火把节的事宜。“会首”又是村中当年结婚、生娃、盖房的几户人家组成,负责扎火把、竖火把、烧火把、抢升斗时维持秩序、备办伙食等杂项开支。
晚饭后,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自带小火把去观看立火把、烧火把。来到喜洲正义门,只见人头攒动、声音吵嚷、群情鼎沸,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竖火把。火把上扎有三个绳扣,绳扣上拴三根粗长绳,长绳旁站满了拉火把的人。只见指挥将手中的红旗一挥,大声喊道:“站稳脚跟使劲拉呀!”拉火把的人手握绳子,使出浑身的力气往后仰着拉紧绳子不放松。整体使力,绷直的绳子将庞大的火把抬高起来,火把周围的人手忙脚乱地用钢叉、楼梯、木棍撑着不断抬升的火把,并且把火把尾端拨至预留洞口。“站稳脚跟使劲拉呀!”指挥挥动红旗鼓劲。拉火把的人齐心合力“哼哟——”一声吼,火把站立起来了!火把顶天立地,直指苍穹。
一通锣鼓敲打,一曲唢呐高奏后,人们抬出一张供桌,供桌上有一笼面糕、猪头、酒、茶、水果、糕点等祭品,由一个老者面对火把作三拜九叩之大礼,并祷告火把兴旺燃烧,黎民百姓清吉平安、庄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越过越红火等贺词。此仪式名叫“拜火把”。拜过火把后,人们从本主庙内取来了火种,几个人高举竹竿上的火种,点燃了火把上预留的燃烧物。即时,火苗跃跃欲欢地点燃麦秸,引发火把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燃烧,形成照天烧的气势。火把燃烧之际,各人牵着抱着自家的娃儿绕火把转圈。转圈的人越来越多,自觉圈成一个圆。火把是圆心点,庇护转圈的子民并保佑他们的儿孙无灾无难、无病无痛、清吉平安。
火把下“霸王鞭”打起来了。一队身着白族盛装的“金花”们,手挥贯穿铜钱的竹段忽上忽下地踢脚打背,忽左忽右地弯腰摔背……整齐划一地舞动,好看又好听。
扇子舞舞起来了。一队穿红着绿的年轻妇女抖动着大红扇子翩然而至。“唰——”,大红扇子一展,一片玫瑰红开放!“唰——”,大红扇子一合,容光焕发的人脸出现。人们以歌舞的形式庆祝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将欢乐播放、将激情渲染在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上!
火势迎风,照亮了夜空。大埋坝子星罗棋布的村子人如海、火如潮,再现了柏洁夫人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率领子民,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为在“松明楼”中烧死的丈夫复仇的历史传奇。
火把烧至插升斗处,抢升斗的人群开始骚动了。
竹竿烧着了,竹竿开裂了,啪啪脆响!升斗不禁打了个颤。底下抢升斗的人群也条件反射地打了个颤——群情激昂,拥挤涌动。大家眼睛朝上看,身体不由自主地朝插升斗的方向移动。整体的朝一个方向挤压,迫使裹挟其中的人无法改变方向,只有随波逐流。
“啪——”一声闷响,竹竿烧断了,升斗掉落下来了。通红的燃烧物随着竹竿断裂抛洒下来,火星四溅。有人头上冒火了、有人衣服着火了、有人胳膊烫伤了……没有人尖叫呻吟,没有人哭天喊地,没有人抱头鼠窜,全然顾不得了,大家都忘记了疼痛,拼抢升斗上的物件。
激烈的拼抢引发出沉闷的“噗噗”声,是那么地让人揪心扯肺。只见人头攒动,无数双手在争抢、撕扯、搏斗,形成一股起伏不定的浪潮。升斗似一艘颠簸中的小船,被涌动的拼抢浪潮忽而抬高忽而压低,飘忽不定。升斗上的物件被拼抢人抢走,只剩下竹片编扎的骨架(升斗上的饰物哪怕是一片纸,都是吉祥物)。而升斗顶端的“戟”却似不沉的桅杆傲然挺立,它等待着勇敢者的摘取。
有人抢到了升斗上的“戟”了!“会首”把令旗交到他手上,确定了明年扎新升斗的人。升斗上的“戟”又叫做“连升三级”,也就是好运连连的意思。抢了升斗后,人们拿着小火把去大火把上引火,然后去“黢”(白族话,接触或照亮)稻田、果树、房基等物体,意思是“黢”后的稻谷丰收,果实累累,房基永固。“黢”完后,人们又将小火把插在花盆内让其自燃,起到驱邪避魔的作用。火把节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拿捣碎的凤仙花给小孩捂手指甲、脚趾甲。相传是纪念柏洁夫人在灰烬中寻找丈夫的尸首,十指挖得血淋淋的坚贞不屈,再就是给孩子捂去病痛,健康成长。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