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理市公安局喜洲派出所依托“党建引领·五花斗妍”金字招牌,聚焦“四坚持”,画好“同心圆”,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用公安力量提升喜洲镇综治服务中心综合协调、快速反应及社会治理能力,让“平安花”绽放在大喜之洲。
坚持平安同建“一盘棋”谋划。锚定“中心”。聚焦“三融四共”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民警模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所领导主动对接、人员共同参与”格局,不断提升并巩固和谐喜洲、美丽喜洲、平安喜洲的良好氛围、坚实步伐和治理能力。对标“重心”。坚持“创平安和保平安有机结合,抓基础和建机制同步推进”的整体思路,因地制宜将公安机关职能职责深度融入喜洲镇综治服务中心“1+7”运行机制,对照工作任务、细化责任清单,通过参加喜洲镇综治服务中心3次推进会等契机,为规范机制、配置设施、人员配强等制度提出建议。融入“核心”。以“三融四共”工作机制为基础,变“单打独斗”为“合成作战”,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夯实平安治理根基,着力构建与喜洲镇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相适应的警务新形态,探索具有喜洲特色、派出所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坚持纠纷齐调“一股绳”协同。及时化解。对于一般矛盾纠纷,在当事人无异议的前提下,调解成功的当场组织签订调解协议书,引导当事人履行协议内容,筑牢化解工作基础,形成“民警走到哪里,调解站就扎在哪里”的良好格局,真正做到“小事不出警务室”“大事不出派出所”。重点化解。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矛盾纠纷,用好“阿鹏调解室”这张亮丽名片,建立公安、信访、司法、法庭等人员组成的“调解大联盟”,整合人力资源,协同处置纠纷,通过“说事实、摆道理、述道德、讲法律” 方式,实现矛盾纠纷“集中办、快速办、专业办”,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化解在源头。主动化解。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由民警和辖区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力量,从情理角度、道德层次、舆论方面出发实行就地化解、源头化解、及时化解。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2件,矛盾纠纷调解率高达98%。
坚持巡防共治“一条链”路径。用好自身优势。发挥派出所党员民警进村委会领导班子的优势,以“院坝(楼宇)协商会”“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载体,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广泛开展宣传防范、平安建设等工作。深化联防联治。盘活和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信息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行业场所保安等力量,组建13支128人的义务护村队和2支19人的区域巡防队,由88名网格长、511名网格员、177名村级调解治保员组成的社会治理综合队伍,常态化协助派出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场所安全检查等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织密安全“防线”。依托综治服务中心开展集中会商,整合综治资源,落实多层次、多角度精准管控的责任和措施,共同筑牢辖区安全“防线”。今年以来,共发放公安提示函16份,联合走访人员及家庭93人(次)。
坚持民意联通“一张网”体系。通网上渠道。大力推广大理市“红袖标社情民意感知系统”,积极主动发展辖区群众为“红袖标”信息员,累计发展“红袖标”信息员310名,收集各类信息56条。抓科技赋能。积极推动喜洲镇党委、政府建成占地280平方米,配备12米智慧大屏,集“智慧党建”、综治服务、警务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喜洲镇数字化综治服务中心,实现对古镇乡村治理、治安防控、旅游服务、快警处置的综合调度管理,形成数据线上集成、问题线下解决、线上调度、线下调处、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的模式。建成派出所视频监控室,并连接覆盖古镇各个角落的摄像头,为日常工作巡查、景区景点情况掌控、侦查破案等提供了物防基础。 杨识飞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