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大理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期《视野周刊》,就让我们走进位于喜洲古镇的喜陶,去看看大理本地手工艺人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挥非遗聚合、文旅融合的优势,创作出一批批深受市场欢迎和喜爱的文创产品,助推非遗“出圈”,让非遗走进现代日常生活。
沿着林荫小道一路走到喜陶工作室,只见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器。在工作室内,揉泥、拉坯……大理陶器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劲旅娴熟地完成一道道制陶工序,忙得满头是汗。
大多数的传承人都出生于非遗世家,非遗技艺也是从祖辈那里传习,而杨劲旅接触大理陶器制作技艺的过程则不太一样。
2013年,杨劲旅开始学习大理陶器制作技艺,并多次拜访当地民间手工艺人请教技术。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杨劲旅发现许多老匠人制作的大理陶器特别精美,但由于闭门造车、缺乏创新,销路不尽人意。慢慢地,很多老匠人也不再制作大理陶器,手艺传承也变成了难题。
指着院子里堆满的陶器,杨劲旅告诉记者:“这些是我们大理的传统生产生活器具,以前老百姓主要是用来泡菜、装米、装猪油等。现在,百姓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玻璃器具、金属制品等代替了很大一部分的陶器。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老的方式去制作陶器,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整个窑口的生存和发展。”
2018年,杨劲旅创办陶艺工作室——喜陶,将新时代的审美与传统的制陶技艺结合起来,业务分为制陶体验和产品制作两大板块。秉承“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理念,杨劲旅还曾多次前往景德镇学习,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在大理柴烧陶创作设计和制作研究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并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薄胎陶品制作技艺。这也让大理柴烧陶品在保留大理窑陶品生态健康特点的同时,又兼具实用价值和现代艺术,改变了大理一直以来烧窑产品单一、形式单调、市场反响差、窑口生存困难的局面。
凭着造型独特且品类众多、接地气而又别具匠心的设计,杨劲旅制作出来的陶器渐渐打开了销路,让大理陶艺制作拥有了市场。“这两年,我们在延续传统陶器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了很多新产品,使陶器在实用性等方面得到改变,比如我们制作的花器、茶器、咖啡器具等,就很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杨劲旅说。
目前,喜陶在喜洲古镇、大理古城都开设了门店,并与巍山的制香世家、茶叶店合作,以“网销+店销+合作销售”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大理陶器行业的销售市场。
在杨劲旅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最受市场欢迎的要数一款可以焚香的小瓦猫。“这就是我们‘非遗+’多样化融合而成的文创产品,瓦猫是大理陶器的非遗项目,用的檀香则是巍山制香的非遗项目,我们将两个非遗项目融合在一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杨劲旅对记者说,“把檀香放在瓦猫中点燃一会儿,就可以看到烟雾从瓦猫的嘴里冒出来,伴着檀香的清香味,就有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感。”
据杨劲旅介绍,每年7月、8月,喜陶工作室都会专门开设暑期研学体验,每天至少有两到三个场次,每场大概60人左右。平时,工作室会开展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今年39岁的喜洲镇作邑村村民张跃斌,因腿脚不方便,便到杨劲旅的工作室学习大理陶器制作手艺。现在,对于拉胚、制陶、烧制等陶器制作工序,张跃斌已经掌握得很熟练。
“在市残联的安排下,我是今年4月开始来喜陶工作室参加学习培训,因为我们残疾人手脚不方便,在这里学会了制作瓦猫的手艺,回到家里也可以做。”张跃斌介绍,“我刚开始做1个瓦猫要2个小时左右,现在速度提起来了,30至40分钟就能做出1个。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为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并喜爱大理陶器,杨劲旅在喜洲古镇、大理古城等地门店推出大理陶器文创产品展示和游客体验服务,游客不仅能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还能亲手制作大理陶器,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
游客权清泉说:“我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是看到这些纯真古朴的大理陶器,还是感到爱不释手,特别喜欢。”
“在这家店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瓦猫,一方面是它的造型比较奇特,另一方面听说它是大理这边的祥瑞之兽。”游客姚丽娜说,“这些瓦猫每一只都很灵动、很不错,买回去可以作为摆件或者送礼,特别是还加入了熏香的功能,我会买一些回去送给朋友。”
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在像杨劲旅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手上得到了传承,他们一边向当地师傅学习传统制陶工艺,一边也对产品进行创新,让陶器在功能性和美观性上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使大理陶器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几年,在大理陶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大理陶器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杨劲旅表示:“下一步,喜陶会致力去做好一些事情,包括给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妇女、残疾朋友等做一些培训,教会他们一门手艺,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也要把大理陶器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可大理陶器、喜欢上我们的大理陶器。”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