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如同一幅无需雕饰的水墨画,这里的山、水、人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种黄金比例,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美的滋养。而充满艺术情怀的艺术家们来到大理,定居大理,又用自己的才华和艺术反哺了大理的山水和人民。让我们与本期《视野周刊》一起走进大理镇中和村,去感受他们在打造“艺术家的第二居所”过程中,新思想新碰撞产生的新活力。
“大家好,我是侯勇。2021年,中和村、中和书院共同邀请我成为中和村的荣誉村长,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期冀下,我今后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特长为中和村的发展献计献策。”
“大家好,我是陈越。如果说大理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中和村就是我在大理安居的家园,我不仅在这里寻回了远去的故乡,也在这里结交了新的乡亲。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和村村民。”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在美丽的大理,我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和村村民。中和村不但是有温度、有向往、有情怀、有梦想的美好家园,而且已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文化名家的第二居所。”
走进大理市中和书院,民族气息、书香气息、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中和书院作为文化交流活动平台,成功举办过多场文化艺术活动,有遇上大理——中西艺术名家邀请展、中和国际艺术集市暨遇见·粉四画展、艺术点亮乡村——大理市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之路艺术集市等。
“中和村离大理古城比较近,紧邻大理大学,在大理大学的帮助下,我们在2021年3月13日共同挂牌成立了中和书院。” 中和村村长、中和书院院长杜武介绍,“中和书院成立后孵化出一系列工作室,打造了中和回响音乐、中和颜料、中和云工开物、中和装裱、中和陶器、中和木艺等十六个工作室,都在正常运行。今后还会引入更多工作室带动村民参与其中,让村里的艺术氛围更加凸显。”
中和书院成立后,大理中和国际艺术集市也在中和书院开市,让“艺术赶集”成为大理的一种生活方式。
“跟随老师参与‘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和村乡村道路和村内环境的变化。艺术家入驻后,村内游客数量和客栈数量有了明显提升。在村内的火塘诗歌会和艺术集市上,村民参与度极高。”大理大学研究生杨家辉说,“直观感受就是中和村的艺术氛围在不断升温,村庄更有生机活力。”
近年来,依托着大理市中和书院的孵化作用,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进驻中和村,音乐、绘画、陶瓷、书画、服装、漆器、颜料制作和装裱等艺术形式陆续展开,在村内逐渐形成了文化业态。
刚走进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就听到了一阵阵鼓声,教大家打鼓的是工作室主理人蔡文杰。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是一个音乐制作创作基地,由著名音乐家陈越担任指导,有2个专业录音棚。目前,工作室正与村里策划成立中和合唱团,希望更多村民在茶余饭后加入合唱团,享受艺术的熏陶。
蔡文杰介绍:“计划成立工作室时,找了很多地方,最后,中和村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让我们能更好、更放心、更安心地在这里创作。我现在已经融入中和村,是‘新中和村人’了。今后计划与中和村的朋友们一起录制开心的音乐,一起愉快地生活下去。”
“现在需要用这块来封这个侧面,因为这个花纹好看,先量一下这道口的尺寸……”在漆悦漆器工作室里,主理人邓虎藏正忙着与员工一起制作铁艺手工制品。作为第一批来到中和村的“新大理人”,邓虎藏在村内修复瓷器,从2018年起,“我在大理修古瓷”就成为漆悦漆器工作室的一项系统性修复项目并延续至今。
“在大理做修复工作大概三五年后,一次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偶然看到了一批这样的铁片,我们都觉得这东西很好看,就寻思着能不能做一些生活中的器物。”邓虎藏说,“于是就尝试着与村里的村民,主要是铁艺师傅、铁匠师傅给铁片焊接、打磨、上漆。经过半年多的磨合,最后制作出了这样的茶台。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往前走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好。”
在与村民们相识、相交的过程中,邓虎藏的工作室也拓展了铁艺新项目。今年55岁的中和村村民杨德芳在漆悦漆器工作室已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来,杨德芳粗放式传统铁艺技术在与邓虎藏的创新铁艺技术不断磨合中,变得更加精湛,生产出来的铁艺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杨德芳一边干活一边说:“在这里学手艺学了三四年了,基本都会做,做活的钱可以添补家用,心里挺满足。”
带动村民们创新创业,共同致富,鼓励乡村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人集聚,带动村民结合实际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传统手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设立在中和村内一个个工作室在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骨干带头作用。
“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我们关心支持,给了我们很大帮扶力度,包括村落基础设施改变、人居环境提升、绿化美化以及中和书院等一些内容的植入和改造,村民的眼光、观念、思维都有了很大提升,经济收入也提高了,获得感、满足感、自豪感增强了。” 杜武说,“引进了艺术家后,村民就向他们拜师求艺,当他们的学生,然后把更多艺术家、‘新大理人’的本领都学到自己身上,未来可以给整个村有很多延续,从文艺、技术各方各面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在艺术家的引领下,古老的村落与现代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生长,与原住村民们擦出思想火花,开启了艺术引领乡村发展的全新实践,也给中和村带来了实质性改变。
中和村村民李艳红介绍:“艺术家入村后,我们把一些老村落改建为艺术家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为村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村民的房子租出去,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幸福感。周末时,村里的小朋友可以到各个工作室做做手工、学学画画和唱歌,从小就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目前,中和村村民房屋散租率达80%以上,整栋出租率也在不断上升。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中和村不仅是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也是最美乡村的现实体现。
“近年来,一大批自由撰稿人、音乐人、美术工作者、独立制片人等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在大理扎根发展,成为大理市文艺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艺术需要在乡建中扎根,乡建需要艺术的深植。我们不仅要把艺术家真诚地请进来,还要让艺术家真心地留下来。不仅要协助艺术家建设好物理空间上的居所,更要助推艺术家创建精神层面上的心灵居所。” 大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添霞认为,“下一步,大理市文联将切实增强文联组织的协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积极搭建艺术家工作平台、推动艺术交流,凝聚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切实推动‘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