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3/2/pc20230220075e8388e8ae46709786a4aa6bcdf665.jpg
双廊玉几岛上一座青砖建筑的房子,高大的落地窗,深红麻布的窗帘,原木的书桌,6000册珍贵的书籍,这是“海之书馆”给我最初的印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3-02/21/031612.html

等待处理…

洱海边的“海之书馆”

作者 李维丽 文/图
2023年02月21日  浏览量:4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双廊玉几岛上一座青砖建筑的房子,高大的落地窗,深红麻布的窗帘,原木的书桌,6000册珍贵的书籍,这是“海之书馆”给我最初的印象。它称得上是洱海边最美的书馆,没有之一。

书馆的大门对着大堂,大堂四周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窗外是碧蓝的天空与洱海,阳光透过窗子洒落遍地,温暖、惬意。

跟着音响里播放的音乐,我沿着书架看了一圈,这里的藏书,每本我都很喜欢。在一个书桌前,我停下了脚步,一个相册吸引我的注意,原木的相框,里面有一张女人的照片,一段不算太长的文字,我认真读了文字:

“海之书馆”此前不是一个对外公开的场所,而是女主人爱上双廊后,在此地建造的一个自己使用的书馆,起名“人在旅途”,后改名“海子书馆”,又更名为如今的“海之书馆”。在2008 年,被主人当作朋友小聚之所的“人在旅途书馆”就驻扎在玉几岛海边。那时的双廊尚不为人熟知,“海之书馆”作为双廊地区第一个开门营业的场所,逐渐为人所知。后来,书馆增设了五间客房,让那些赖着不想走的书虫旅人有了停驻的理由。

真的是羡慕,羡慕女主人,羡慕来书馆的每一个人,羡慕这片海,羡慕这个小岛。说不清,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吧。

幸运的是,在书馆我遇到男主人南哥,南哥是重庆人。说起和大理的缘分,南哥说,那时候因为看《五朵金花》,对大理很向往,1983年征兵的时候说是到大理,就来了,后来就遇到了我老婆,她是大理人,她给了我所有的一切。我带她回重庆,但是晒惯太阳的她不适应重庆这个雾都,所以我就留在了云南。先在昆明安的家,经常会来大理,非常喜欢双廊,所以2005年就在双廊定居了,后来做了“海之书馆”。刚开始,很多时候一两个星期,书馆没有一个人,我们也不管有什么人来,什么时候来,这完全是一个靠灵魂执掌的事,就像对双廊的喜欢。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海之书馆”是南哥他们一家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大理的爱用这种形式表达。

书馆的女管家李姐,当地人,看上去很质朴,做的蓝莓果汁很好喝,她在书馆工作三年多了,我很好奇这样一个普通女人,是靠什么在书馆工作这么长时间的。她不读书,也不和我谈书,她和我说海边人的生活,过去她的村子靠打鱼为生,每户人家都有船,那时住在公路边的是富裕人家,住在海边的是穷人,现在是反过来了。她和我说她每天8点上班,下午5点多下班,日子过得充实。

突然我明白了一件事,无论是南哥一家、管家李姐、还是来书馆的人,除了获得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生活、探索内心才是很多人想要的东西。我想这是李姐能一直留在书馆工作的理由。在这里,和不同的人交流,都能获得知识和能量。

在洱海边看书,《追忆似水年华》《最美好的时光》《循香记》《音乐的故事》……这些精品书籍,和这里的慢生活很搭,每一本书都可以让你抱着一读再读。很多书需要慢读,就像一个人需要慢慢了解,好的书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彼此有了相同的气质、相同的神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和优秀的人相处一样。

朋友甚至说在这里可以什么都不做,发呆一天。多好的生活。

不知何时,从大堂主厅隔壁的茶室里传来空灵的乐器声,出于好奇,我到隔壁一探,原来是南哥在打手碟。见我过来,南哥说,这是手碟,瑞士人发明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碟。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碟,很有意义,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个洱海,只有一个玉几岛一样。

手碟的声音空灵、悠远,像是能把人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想,这海边的书馆又多了一个心灵的归宿。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二月初二美称多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