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2月的大理一派大干快上、热火朝天、蒸蒸日上的生动景象。2月10日、11日,政协大理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大理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相继闭幕。
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肩负全市人民重托,心系发展、带着民意走进会场,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建议、意见和提案,集中反映了全市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和愿景。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最关心什么?对新一年的发展有哪些憧憬和展望?本期《视野周刊》,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争取项目的黄金机遇期。我市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牢牢把握项目建设引进、编制、争取、推动四个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重塑,全力拼经济、破困局、开新篇。
“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双轮驱动,创新招商思路,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到大理聚集。”市人大代表、常务副市长王选斗介绍,“立足大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我市将推动项目谋划编制,积极主动向上争取项目。目前,市财政专门安排了1353万元经费,用于第一批46个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群众关注高的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紧盯国家和省、州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对标省、州两会工作要求,我市将精心谋划一批增后劲、管长远、带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前期工作力度,新增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我们将加大对国家和省、州新方向、新政策的研究,以非常之策、超常之举,努力向上争取项目,做到机中抢先、先中求全、全中求好、好中争多,确保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州‘资金盘子’。”王选斗表示。
“我们还将加快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协调机制,加强政银企的资金对接工作,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建设。”王选斗说。同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行定期专题调度机制,采取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
洱海是大理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稳步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启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根本性转变。
2020年至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三年为“优”。2022年上半年水体透明度最高达2.74米,为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
“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洱海卫士’巡查队伍,创新洱海执法监管体系,构建了‘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管到底’的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体制。”市人大代表、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杨国勋介绍,“同时,强化洱海内源污染治理探索,实施洱海湖滨带鱼塘清退湿地保护和修复示范项目;创新洱海生态调控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湖泊生态保护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道路;抓实洱海蓝藻防控工作,采用人防、机防、技防相结合,全力防控藻类水华。”
我市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推动洱海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杨国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抓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宣传、贯彻、执行,健全完善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体制,积极申报洱海国家级美丽河湖,完善执法监管新模式;以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同步改善,奋力把大理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国示范样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
2022年,我市旅游市场加快复苏,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理市荣登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第6位,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47.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4.99亿元。
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播出,一时间,大理变成了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今年春节期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9.95%,旅游总收入19.60亿元,同比增长169.60%。数据表明,大理旅游市场正在有序恢复,游客出行热情稳步回升。
市政协委员、市文旅局副局长何永华介绍:“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后,豆瓣评分为8.1分,芒果TV的播放量为18.26亿,获全网卫视收视榜冠军,成为大理最好的旅游宣传片,也让凤阳邑‘有风小院’成为大理新晋最热网红IP,让亿万观众认识大理、爱上大理、走向大理的同时,也为大理文旅市场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大理市教育体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市政协委员、市教体局局长洪玮介绍:“大理市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高教育优化提升、普高教育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考一本率、本科率稳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洪玮表示,我市将坚持党对教体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大德育”工作格局,抓实思政课、劳动教育,打造“大德润心、理通心田”的苍洱德育品牌;加快教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市校点布局规划,快速推进“薄改”项目,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厚爱严管、建强教师队伍,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补充紧缺老师,优化教研队伍,注重名师引领,健全激励机制,关心关爱每一位教师;实施卓越校长培育工程,巩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成果,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地,让校长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路人和领跑者。
洪玮说:“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将立足未来发展目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使命,努力培育时代新人;以教育优先发展为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助力大理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的热点,医疗卫生事业亦是如此。我市在2019年底组建了以市一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医疗健康共同体,同步实施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
三年来,全市医共体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提高了医保基金的有效使用率、降低医保基金支出风险;市乡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市一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凤仪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市乡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互联互通,以市一医院为中心有效开展远程会诊、心电、影像、病理服务。局部领域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和亮点,牵头医院新型药学服务模式被省、州推荐为先进案例。
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局副局长熊树龙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围绕‘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目标,探索公卫资金打包,以经费为纽带加强医共体利益融合;强化牵头医院责任,夯实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完善慢病防治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实现医疗和公卫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医防融合;进一步细化双向转诊流程,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信心更强了,底气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在这生机勃发的2月,大理市两会圆满落下帷幕。出席大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信心满怀返回工作岗位,他们表示将以大会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实际,认真履行职责,与全市干部群众一道,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大理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