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镇名庄村是一个传统的水果种植村,有着诸多利于发展水果种植的条件,但由于老果园水果品种退化、缺乏龙头企业合作社、销售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名庄村传统水果种植逐渐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如何才能让传统的水果种植优势跟上时代的步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让村民增收致富?本期《视野周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庄村,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走出一条发展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六七月份正是桃子成熟上市的季节,记者来到海东镇名庄村金花桃种植示范基地。刚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遍野的金花桃,工人们正在进行人工除草。
“去年3月份,名庄村委会把这片53亩的桃园种成金花桃,一共有5个品种,今年开始挂果,6月份开始成熟,6月份成熟的这个品种口感相当好。”海东镇名庄村金花桃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陈德星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对发展这些好的品种我们很有信心。”
在基地里,正在桃树下除草的村民李建群是名庄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李建群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家入股了2亩土地给合作社种植金花桃,我家就在附近,我长期在这里务工,从事桃树的抚育管理等工作。” 李建群说,“现在我有土地租金的收入,另外还有干活的收入,收入也比较可观。”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李建群很开心。
为了照顾家中年幼的孩子,名庄村村民王梦杰一直都无法外出务工,家门口的这份工作让她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够把孩子照顾好。王梦杰高兴地说:“因为我的娃娃还小,所以不能到外面打工,平常我在这里干活,可以增加一点收入,顺便可以照顾一下小孩。”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近年来,名庄村把金花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成立了大理市名庄村创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运营,村集体牵头流转闲置土地种植桃树,承包给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和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名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春城介绍:“这片金花桃基地是我们争取了2021年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也就是上海沪滇资金。金华桃基地涉及农户42户,其中有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基地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然后承租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经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智慧农业建设,农旅结合,进一步丰富旅游观光、餐饮、果树认领等内容,最终目的就是让环山绿起来,让老百姓的包包鼓起来。”
随后,记者又来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名庄村黑龙潭水果示范种植基地。
名庄村黑龙潭水果示范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粉聪介绍:“黑龙潭水果示范种植基地种植的是苹果苗,有5年苗和4年苗,共有3个品种,另外我们还种植了桃树和梨树。在果园里,我们还套种了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以立体种植的模式进行经营。”
谈到基地的用工情况,刘粉聪说:“在基地务工的都是名庄村的村民,每天多的时候是30多人,平时20多人,基地常年都在持续用工。”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黑龙潭水果示范种植基地涉及名庄村多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共涉及89户、268人,其中脱贫户26户、67人。正在基地务工的名庄村村民杨双祥说:“我今年54岁了,到外面打工也不好找工作,我平时就帮基地干点活,增加点收入,我家有几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苹果,每年还有一定的租金收入。”
名庄村通过建设示范园,为优选水果品种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水果种植带来的效益,便于带动周边农户大面积种植。同时,还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水果种苗,签订水果回收(合作)协议,解决品种选择和水果销售两个难题,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在采访中,名庄村第一驻村书记、市林草局副局长杨炫璋介绍:“名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受地理条件制约,这几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增收乏力。2018年以来,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我们结合海东的气候、土壤提出重点发展高原特色水果种植的思路,并进行试验示范种植。从2018年8月份开始,我们建设了5个示范基地,主要种植长果桑、甜杏、苹果、梨、桃等水果品种。我们结合大理市林草局洱海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拟计划在今年年底种植3000亩果树,目前们已经完成流转土地2000亩,其余的由农户加入合作社种植,现完成挖塘23000塘,计划今年11月份开始种植。通过高原特色水果基地建设,形成了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龙头企业流转的土地,有土地租金的收入;其次,大量的本村人员就近就便在水果基地就业,农户通过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建设,加入到合作社里委托进行水果销售,增加经济收入。”
近年来,海东镇立足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模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增加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海东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少玖介绍,海东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倡导“党组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大米、绿色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生态种植,积极稳妥推进生猪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转型动力引擎;积极扶持休闲农业,培育主题式、场景式、沉浸式乡村旅游消费新业态,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项目。加快发展文旅产业,不断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构建古城——下关——海东——凤仪半小时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加大风貌整体性规划管控;把“一线、两岛、三湾”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提升景点景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引进外资实施文笔、向阳半山高端度假酒店等一批项目,提升文旅品质,搭好“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最佳观景台,打造苍洱旅拍、体味乡愁必经地。
在海东镇名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果树,这些果树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坚信海东镇各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真正能够让“绿水青山”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