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2/6/pc202206202b1130a9c35b4e8588080af8a7d61499.jpg
夏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古时候又称“夏节”或“夏至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2-06/21/029619.html

等待处理…

夏至之“至”

作者 聂 难
2022年06月21日  浏览量:4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夏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古时候又称“夏节”或“夏至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天,万物旺盛生长,夏至的含义,是万物“皆假大而至极”,夏至的“至”,是“最”“极端”的意思。

夏至之“至”,在“早”。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采用“土圭之法”,亦即“立竿测影法”,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也就是说,夏至之意,并不是夏天到了的意思,那至字,是极致之意,正如古人测竹竿记录所云:“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夏至之“至”,在“长”。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回归线,平常是立竿见影,但这个时候是立竿不见影,这便是“日北至”(北到了极端)。这一天,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且越往北白昼时间就越长,北极地区甚至出现极昼现象,这便是“日长之至”(长到了极端)。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

夏至之“至”,在“热”。夏至虽然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盛夏的起点。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起,不久便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中国各地才迎来真正的暑热天气,故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前后,气温高,日照足,农作物生长快,对水的需求很大,所以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夏至正处在梅雨天中,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雨急切、率性,伴着电闪雷鸣倾盆而至,但降雨时间一般短、范围小,人称”夏雨隔田坎”。于是,便有了刘禹锡笔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描述。

夏至之“至”,在“快”。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节气。《礼记》中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逐渐繁盛开花。而这时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旧时,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禳灾避邪、作物丰收,俗称“做夏至”,有的地方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有祭神仪式,到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馍等,有尝新的意思,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夏至。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夏已过半,年亦过半,不管是一个最长的白天伴随着一个最短的黑夜,还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伴随着一个最努力的自己,四季永远以似曾相识的面目示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初心和一往无前的脚步!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一起去旅行
下篇:遇见你,是我的幸运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