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提到农贸市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地上湿漉漉、灯光昏暗、气味难闻。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农贸市场是最接地气的民生场所,直接关系着家家户户的“菜篮子”。如今,我市大部分城乡农贸市场都经过了提升改造。本期《视野周刊》,记者带大家走进我市提升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去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新变化?
上午10:00,正是下关龙溪农贸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来这里买菜的市民络绎不绝。市场内干净整洁,不时有保洁人员清扫地面垃圾,菜摊干干净净,各种蔬菜瓜果琳琅满目,天花板的灯照得市场内一片明亮。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熟食区等分工有序,让市民感受到逛菜市场就与逛超市一样。
市场内,只见经营户左春容一边整理着摊位上的水果,一边忙着向顾客推荐水果。“我们在龙溪市场也卖了将近10年,原来的老市场是露天的,环境没有现在好,特别是下雨的时候,路上全是泥巴,收拾整理水果很不方便。”左春容说,“现在搬进这个改造后的新市场已经半年了,我们感觉各方面都有了提升,生意比原来好多了,整个市场也很热闹,交通也方便了不少。”
紧邻左春容摊位的杨学梅一家是地地道道的下关人,经营白族风味熟食已经30多年。2021年5月,杨阿姨一家也搬到新市场内开始经营。杨学梅回忆道:“以前的老菜场属于半露天的,环境不好,卫生很差,一到下雨的时候就会对买卖造成很大影响。建起了新菜场后,既干净又卫生,老百姓来买菜也方便多了,让我们商户有了一个干净卫生的经营环境。”
龙溪农贸市场承载着老下关人的记忆,如今,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原址上新建的龙溪农贸市场分上下两层,设有商铺和摊位。步入大门,放眼望去整个市场内干净整洁,随着导示牌往里走,蔬菜、水果、熟食、肉食、活禽、水产等各个区域划分有序,食品新鲜丰富,很多大理的老字号商家也都已入驻市场。
“目前,市场内周末时的人流量较大,最多时能到1000多人;周一至周五,人流量一般在700人到800人左右。”龙溪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王翠兰介绍,“整个市场楼上楼下有3900多平方米,铺面有107间,现已租出去80多间,摊位有360个左右已全部租出去。来买菜的老百姓都在夸赞龙溪农贸市场蔬菜食品的质量很好,对市场的总体评价都不错。”
说起昔日的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市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拥挤,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广告牌匾参差不齐、菜叶随地乱丢等现象层出不穷,既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又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如今的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发生了大变样……周边没有了占道经营和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交通秩序良好;走进市场内,摊位整齐有序,经营户规范经营,公益广告宣传牌随处可见。
“我是住在北门市场附近的居民,以前的市场附近都是路边摊,路面也比较脏。”正在买菜的市民木亚君说,“自从进行了整治,路面变得宽敞、干净,走进市场就感到特别舒服。”
市民张琴锌阿姨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北门农贸市场,她沿着整齐的摊位,边走边逛,开始愉快的买菜之旅。“我经常来这个市场买菜,现在环境卫生很好,摊位整齐规范。以前的摊位上东西堆放得多、不整齐,要买什么都不方便。现在摆得规范了,想买什么很容易就找到了。”张琴锌高兴地说。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管理方还对市场内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整改,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每个经营摊位不仅配备了灭火器,还在各个摊位上方设置诚信经营、公益广告宣传牌。同时,设置经营者信息公示牌,标明经营者联系电话、商品信息、举报电话等,倡导诚信经营。
“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2019年开始进行改造,对市场进行了旧貌换新颜的大力整治。”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管理处副主任颜晋介绍,“以前是以路为市,菜摊子随意乱摆,整个市场都很拥挤、脏乱差。开展整治以来,我们对所有商户划行规市,对所有市场路面进行硬化,把所有摊位做成不锈钢菜台,要求所有品种都要上台、上架经营。”
作为银桥镇辖区一个重要的民生载体,同时也是当地的窗口形象,银桥头铺农贸市场涵盖了蔬菜、肉类、豆制品、熟食、水产、副食品等各类摊位。走进提升改造后的头铺农贸市场,只见市场内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摊位整齐划一,设置了鲜肉区、熟食区、蔬菜区、水果区等区域。
为改善以往市场的脏乱差现象,银桥镇对头铺农贸市场进行提升改造,并于2021年11月重新开市交易。银桥镇鹤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栋介绍:“在提升改造中,我们建设了近900平方米的树脂瓦钢架大棚,购置了138张不锈钢经营桌面,并进行分区安置。整个市场提升改造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商户们都比较满意。”
作为市场变迁的见证者,在头铺农贸市场销售蔬菜已经27年的经营户怀福顺对提升改造后的新市场赞不绝口。怀福顺回忆道:“以前我们在这里卖菜是天天要打伞,遇到刮风下雨就很不方便。现在建起了新市场,我们摆菜、卖菜都很方便,在这里经营感到很舒服,菜也好卖多了。”
“小市场,大民生。”据了解,提升改造龙溪农贸市场、大理古城北门农贸市场、银桥镇头铺农贸市场只是我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造的几个缩影。
为切实提升我市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改变市民对农贸市场固有的认识,使之与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相匹配,我市通过实施分类改造,使农贸市场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经过提升改造,原来老旧、大棚式的市场被拆除,市场内一改往日污水横流、气味熏天、潮湿闷热、冷风倒灌的状况,统一配备标准化公共厕所、垃圾房和保洁员,并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消费体验,不断优化摊位布局,增添便民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引入大数据管理手段,对商品进行溯源管理,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市场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现代化、快捷化。
“在农贸市场提升改造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并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相关要求,首先在2019年对全市建成区14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建成区内农贸市场较以往在卫生、秩序等方面得到焕然一新的改变。”市市场监管局旅游监管分局副分局长沈彦周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关注推进4个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分别是新桥过渡市场、泰兴农贸市场、西窑农贸市场以及湾桥农贸市场。”
记者在各农贸市场进行采访的时候,过往的市民纷纷对改造提升后的市场环境进行点赞。环境靓丽整洁、摊位整齐划一、地面干燥洁净、市场秩序井然……这是如今改造后大理城乡农贸市场的新面貌。农贸市场正在“挥手”告别“脏乱差”,让市民买菜购物有了全新体验。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