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1/10/pc202110245d88c9f7d2a6447cb7f45655042e1f9b.jpg
古建筑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审美特征和价值观念,是一个地方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在诺邓村,目光所及之处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1-10/25/027704.html

等待处理…

诺邓古建筑群

作者 何永飞
2021年10月25日  浏览量:2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古建筑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审美特征和价值观念,是一个地方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在诺邓村,目光所及之处,都会有惊喜,比如完好保留着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道教建筑。这些都是考证古代诺邓村社会和生活的“活化石”。

大理是白族聚居地,但各个地方白族人的语言口音、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等都有差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诺邓村的居民建筑与洱海边白族居民的建筑布局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但诺邓村地处半山坡上,所以房屋建筑就不可能像洱海边的那样整齐。它随山形的走势而有所变化,不拘一格,不死板,错落有致。

不管走进诺邓村的哪家院落,都会看到门、窗、房檐、横梁、柱子等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工匠们雕刻的技法之精湛和娴熟令人赞叹。雕梁画栋的图案既是诺邓白族居民对生活的一种修饰,也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与城里的现代豪宅相比,诺邓村居民的房屋似乎显得逊色了点儿。可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除了他们懂得知足而外,还与平常生活中有美的熏陶和对美的追求有一定关系。

正房的堂屋(中间或风水比较好的屋子)是白族人待客的最高场所,也是向客人展示家底厚薄与家族文化内涵的地方。所以,堂屋就不可随意摆置,无论是什物的选购和安放,还是整个风格的装饰,都非常讲究。诺邓村的居民家里,你找不出哪两家的堂屋是一模一样的,主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家庭情况进行装修和点缀。但诺邓村很多人家的堂屋里都还摆放着明清以来的一些家具和古董,这不仅仅给生活增色,还充分体现了诺邓人对美好过去的珍藏和念想。他们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后人读懂诺邓村在历史书中的价值和意义。

诺邓村的古建筑群宗教色彩比较突出。诺邓村的白族人历来都把神灵供奉在最高的位置,从庙宇的建造上就能看得出来。诺邓村的最低海拔处为1900米,最高海拔处为2100米,而玉皇阁就建在最高海拔处。民居房屋几乎都是建盖在山坡上,唯独把东面山麓稍为平坦点的一小块土地让给了“龙王”,在此处建盖起“龙王庙”。仅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就包括玉皇阁大殿、弥勒殿、关帝庙、孔庙、棂星门等,这些都是清代建造的庙宇。此外,村子周围还有东山两井院式建筑的香山寺、古岭寺,北面山中的观音寺,西南边古道上的两道牌坊,古墓、碑刻更是遍布此山。据说,以前玉皇阁有玉帝、十八罗汉、弥勒等上百尊神像。可惜后来这些都被毁了,只剩下空阁体。但阁顶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建筑于元代,最初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会馆被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明末清初,又被改庙名为“万寿宫”。从“万寿宫”的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站在诺邓村的庙宇建筑群下,似乎有晨钟暮鼓声、木鱼声、念经声从时空的另外一头飘过来,声声清亮,声声入心,拂去落在生命上的尘埃和杂念。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从大理古籍的生态记述说起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