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1/10/202110226b0ce7c6393b4a8faeca66c74fa92c64.jpg
乳扇,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牛奶做成片片卖”,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凡是到大理的人,总会慕名找一片这样的奶片来尝尝。不过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1-10/22/027695.html

等待处理…

小乳扇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大发展

作者 朱 滢 吴 志 摄影报道
2021年10月22日  浏览量:4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乳扇,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牛奶做成片片卖”,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凡是到大理的人,总会慕名找一片这样的奶片来尝尝。不过,在大理,乳扇更像是一道家常菜,或是小孩子的一种零食,对大理人来说,“牛奶片”一点也不奇怪。作为一项传承百年的民间技艺,2020年,乳扇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大理市上关镇,有一家乐众乳扇坊,专门进行乳制品加工、制作和销售,带动周边养殖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上关镇奶牛养殖户们便开始在自家牛棚里忙碌起来。补饲、挤奶、清理牛棚……虽然辛苦,大家脸上却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上关镇马厂村村民李育凤每天一大早就忙活着给奶牛挤奶了,现在挤奶非常方便,采用的是机器挤奶,既干净又卫生。交谈中,李育凤告诉记者,村里的养殖户每天都要给奶牛挤两次奶,分别是早晨6∶00和傍晚18∶00,挤好的牛奶会被及时送到乐众乳扇坊设在村里的牛奶收购点。

今年53岁的李育凤和丈夫杨金贤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做农活的间隙,他们家养了3头奶牛,同时,杨金贤还负责上关镇乐众乳扇坊在马厂村的牛奶收购工作。每天早晨7:00,杨金贤准时来到自家门外的空地上,等着附近的养殖户将牛奶送过来。杨金贤说:“我们村这个牛奶收购点,每天多的时候能收购500多斤,少的时候也能收购300多斤鲜牛奶。”

在谈到自己家的收入时,杨金贤满脸幸福:“我们家的收入还是可观的,我在牛奶收购点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家里3头奶牛每天产奶量在70公斤左右,每天还会有200多元的收入。”

住在李育凤家附近的王吉仙家也养了3头奶牛,10多年来,王吉仙家的牛奶都是交到收购点,几步路的距离,不仅减轻了王吉仙的负担,而且定点收购也让他们一家不用担心挤出的牛奶没有销路。王吉仙说:“我们家饲养奶牛已经一二十年了,每天挤好牛奶送到牛奶收购点,交给他们做乳扇,牛奶收购点离我家很近,十分方便,也不愁牛奶卖不出去。奶款是一个月结算一次,我们家每个月大概有四五千元收入。”

目前,乐众乳扇坊在上关镇境内有5个牛奶集中收购点,共有50多户养殖户每天定时定点交奶。

进入乐众乳扇坊的厂房,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消毒更衣室,还有鲜奶冷藏室以及封闭式的晾晒房、成品冷藏间等一些设施。厂房里,工人们正在有序地进行纯手工乳扇加工制作。

操作台上,上关镇河尾村村民杨红凤正和姐妹们一起熟练地制作乳扇。6年来,她的乳扇制作技艺从生疏到娴熟,全靠乐众乳扇坊负责人杨琼的传帮带。

对于这份工作,杨红凤很热爱:“我每天早上8∶00左右来到厂里上班,到晚上19∶00左右才肯离去,工作时间8个小时。我觉得在这里工作很方便,不仅离家近,而且每个月还能收入2700元到2800元。”

像河尾村村民杨红凤一样,江尾村村民王晓兰也很喜欢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既能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王晓兰说:“我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因为我女儿才13岁,在这里工作,我不仅可以照顾女儿,家里面也可以照顾得到,同时还可以赚到钱,改善我们的生活。”

乳扇是滇西各民族中自古流传的一种美味奶酪,是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故得名乳扇。乳扇吃法众多,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是大理白族待客的必备名菜。乳扇切碎后也可加入白族三道茶中的第二道甜茶里饮用。大理乳扇作为历史悠久且最具大理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同时来大理旅游的游客也是赞不绝口,因此除了大理当地外,省内外的众多市场都有对乳扇的需求。

上关镇乐众乳扇坊负责人杨琼介绍说:“我从2005年开始接触乳扇,那个时候我只是在家里面做,一天只做几小架,家庭式作坊。当时消费者都反映我的乳扇品质好,然后就逐步做大了,把周边的一些养殖户都带动起来,他们每天给我交售新鲜牛奶,同时也把周边的农村妇女集中起来,把我所学的乳扇制作技艺教给她们,把她们全部带动起来和我一起做乳扇。”

从2005年开始,只要附近村民找到杨琼学做乳扇,杨琼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授大家,拓宽大家的就业渠道。2019年,杨琼被评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理乳扇)代表性传承人。

杨琼说:“现在厂里固定员工有6人,村里帮忙加工乳扇的有5户,每户有2名员工,我们每天的乳扇产量是300多公斤,主要批发到大理、昆明等地的市场。乳条是我们去年才研发出来的,做出来销量比较大,主要销往西藏,去年卖了3000多斤,今年估计能卖5000斤左右。”

一直以来,杨琼坚持以乳扇传统制作技艺手工生产乳扇,因其生产的乳扇品质优良、口感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为响应政府保护洱海的号召,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入湖河道造成污染,杨琼主动将原来距离弥苴河不到50米的乳扇加工点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上关镇江尾村委会赵家登二组,用实际行动保护洱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虽然我市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宣传销售模式单一等等。所以,如何依托乡村资源,让特色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成为带动更多农户致富的“香饽饽”?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