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1/10/2021100824c2733727fe452f92cbbafad1b59284.jpg
大理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1-10/08/027574.html

等待处理…

山水田园一幅画 风花雪月大家园

——大理市乡村振兴典型经验

作者 黎正霞 文/图
2021年10月08日  浏览量:9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大理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脱贫攻坚、洱海保护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统筹协调、高位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推动“山水田园一幅画、风花雪月大家园”美丽幸福大理建设,切实促进了农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大理市成功入选全国2020年度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多顶桂冠于一身。全市国土面积1815平方千米,常用耕地面积1.2万公顷,辖9镇、1乡、3个街道、100个村委会。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4.54万人,乡村人口30.6万人。2018年以来,大理市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精准定位、各具特色”的原则,试点先行,着力“六个抓实”,实现“一个改善、五个振兴”,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全市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抓实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大理市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以“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模式,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镇村为基点,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洱海流域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种植,规范引导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做优做精白族服饰、扎染、大理石工艺品等一批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壮大民族特色餐饮、房屋租赁、白族民宿等产业。大理天赐蓝莓、陶然田舍、花语牧场等一大批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新业态快速兴起,欧亚乳业、嘉士伯啤酒等一批企业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十强企业或二十佳创新企业,大理市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及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称号,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2020年末大理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2.4亿元,比2018年预计增加11.87亿元;农产品加工值预计完成132亿元,比2018年预计增加1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8844元,比2018年预计增加2891元。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洱海”金字招牌不断打响,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抓实洱海保护治理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2015年以来,大理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以“不让一滴污水进洱海”为目标,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全市洱海流域村庄构建了“片区截污、村庄截污、河道截污、环湖截污”四层次、服务近80万人口的截污治污体系,建成11个污水处理厂、28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3400公里污水收集和输送管网、10万座农村化粪池,314个库塘、2.39万亩湿地,实现流域内管网配套全覆盖,“四水”全收,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3.55%。制定出台餐饮客栈管理办法,分类处置核心区经营户 1900 户。健全五级 “河长制”,完成 33 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景象初步显现。推进“三线”划定工作,完成 1806 户、64.85 万平方米生态搬迁拆除任务,有序推进“1806”小镇建设,建成52公里生态廊道。全市以城市品质提升“五大攻坚战”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拆除农村危旧房23万平方米,新改建农村公厕201座、无害化卫生户厕1.26万座,全市基本消灭旱厕,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5.7%。深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推行“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模式,实现洱海流域城乡统筹供水100%覆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100%收集、100%处理;行政村公厕100%覆盖、硬化路100%通达。大理市建成美丽村庄20个,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荣获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称号。

抓实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大理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传承弘扬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全市建成11个乡镇文化站及农民文化大院、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1个村级文化室、142个“农家书屋”,全部实施免费开放;深入开展“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成11个乡镇服务点、142个村级和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普及率100%。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开展非遗传承人调查、非遗进校园展演及培训,实施白族大本曲抢救性记录保存工程,扶持刺绣、甲马、泥塑、白族三道茶、大本曲、扎染等一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有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引导和建立“重大节庆活动政府办,群众文化自己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市各类民间传统歌舞表演队伍达1500支,各类文艺展演、歌会、龙舟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开展。大理市1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抓实乡村有效治理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理市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了农村党组织书记分析研判,实施了“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工程,按照“四分类、五评定、六应用”实施了党员积分管理,实施了“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和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创建,实施了村级“两委”换届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实施了村民自治试点,实施了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建设,建设了一支作风过硬、富有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构建起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及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层组织合力不断增强。大理市涌现出了“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张理南、“全省百名好支书”杨春霞等先进典型。

抓实三支队伍建设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理市紧紧抓住人才这一根本,建强农村青年人才党员、农村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三支队伍。组建了青年人才党支部,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支部书记,每个村确定2至3名35岁以下优秀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选派62名大学生村官驻村开展工作,建立“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机制,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建强了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实施首席技师、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等项目,培养了省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7人、州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51人、“万人计划首席技师”4人、“云岭技能大师”2人、“云岭技能工匠”3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36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7人。建强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村民素质提升行动,依托各类项目,培养了大批带动示范作用强的“田秀才”“土专家”。

抓实社会事业发展 推动乡村民生改善

民生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动能。“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大理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精准发力,全力抓实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四好公路”建设、饮水安全等项目,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补齐了“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市1个贫困乡、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自来水覆盖率、光网通达率、4G信号、广播电视覆盖率、卫生室网络覆盖率均达100%,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短板弱项得到有力补齐,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正意义上的开局之年,大理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安排部署,着力做好“六篇文章”,即:做优绿色发展文章、做精产业转型文章、做美风貌提升文章、做实农村改革文章、做好乡风文明文章、做强人才振兴文章,谱写新时代大理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