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市以洱海保护为契机,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环保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鼓励广大城乡劳动力创业创新和社会能人在镇、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进一步巩固全市脱贫攻坚成效。
我市始终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依托乡村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合作社或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土地、仓库和现有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嫁接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种养殖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能形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扶贫车间新模式,不断拓宽贫困户就业门路,积极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全力挖掘就业岗位,吸纳附近贫困劳动力开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等生产行业活动,因地制宜整合打造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符合大理市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目前,累计认定22家大理市就业扶贫车间,分别为:认定嫁接“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种养殖业”+扶贫车间新模式12家;认定嫁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扶贫车间新模式4家;认定嫁接“技能形服务业”+造血式扶贫车间新模式2家;认定嫁接“文化旅游业”+扶贫车间新模式2家;认定嫁接“制造业”+扶贫车间新模式2家。共吸纳稳定就业4755人,其中吸纳市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26人,州内其他县59人,吸纳季节性用工3.45万人次,累计发放各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奖补资金11.9671万元。 郭鹏昌 何 鸫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