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0/11/2020112793e5365fad094596b9b4c9a479886e0c.jpg
白族扎染,是一张大理的特色名片,一直深受四方游客的喜爱。赏扎染,买扎染,自己动手制作一块扎染,已经成了来大理旅游的“打卡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0-11/27/025132.html

等待处理…

蓝续:守护初心 传扬“大理蓝”

本报记者  黑浩川
2020年11月27日  浏览量:2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白族扎染,是一张大理的特色名片,一直深受四方游客的喜爱。赏扎染,买扎染,自己动手制作一块扎染,已经成了来大理旅游的“打卡”项目。与很多传统手艺的处境相似,扎染也曾面临后继无人、有名气没销量等问题。为了让扎染走过这艰难的一道坎,实现涅槃重生,在著名的“白族扎染之乡”喜洲镇周城村,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以传承创新的方式让白族扎染的发展有了很多可能。其中,白族姑娘张翰敏和她的大理蓝续一直为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发展在探索、在努力。

大理喜洲的时光似乎要走得慢一些。清晨9:30,阳光已经温柔,街市才热闹起来。蓝续古法体验店喜洲田园店开门营业,虽然暗藏深巷,但游客们总是不请自来。三三两两的游客来体验扎染技艺。一进门,每个人都会被扑面而来、满眼的小清新倾倒:院中横穿一条晾绳,挂满了五颜六色、淡雅飘逸的扎染作品。

“这个是栀子果,这个是核桃、艾草、紫茎泽兰、苏木……”大理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张翰敏向人们介绍常见的染色原料。

与传统扎染仅使用板蓝根作为染料不同,蓝续的作品染料有艾草、核桃皮、飞机草……深深浅浅的颜色随着晨风微微飘动。“在蓝续,一共有30多种植物可以用作染料。”张翰敏说,希望以此唤起人和自然的链接,倡导人们回到大自然中去,用眼睛和皮肤真切感受四季。

张翰敏说:“不同的植物其实都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追随大自然的脚步,每一个不同的季节,采摘到大理不同的植物,获取不同的颜色。栀子、苏木一些比较传统的中草药材之外,我们也会找到当地的一些植物,比如说紫茎泽兰会破坏大理的生态多样性,我们就废物利用,用它来染东西,通过植物染色的方式,非常环保。其实扎染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去找一个颜色。环境在变化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蓝续每个员工上班的第一天我们都会发手帕,我自己也用手帕。这么多年有很多客户会持续在我们店里买手帕,我们也很开心。”

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白族古法扎染是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上天然的植物染料,反复冷染浸制、经漂洗拆线后即成图案,美丽而古朴。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 ,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艺品既充满浓浓的民族风味,又有现代韵味。这就是白族人走到哪里都难以割舍的“大理蓝”。

生长于大理喜洲周城的白族姑娘张翰敏从小就在妈妈和奶奶的身边对扎染技艺耳濡目染、了然于心。大学毕业后,张翰敏在北京一个国际NGO从事公益项目。六年后,她做了一个让家人很不理解的决定:和同样在北京有稳定工作的丈夫回到大理做扎染!只为了留住童年记忆中的“大理蓝”,让传统扎染技艺发扬光大。

“白族扎染原来最早的时候做的青白两个色调就是蓝白色调,但大自然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为什么不把传统的工艺再进行一些升级,或者是再进行科技化的发展?我们觉得技艺一定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多少的植物能染什么颜色,多少的时间能染什么颜色,它一定是有一个标准的。所以像蓝续在做植物色卡的时候就秉承一个理念,一定要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去科学地看待手工艺的发展,也希望我们的手工艺不仅是有传承,它也有发展。”张翰敏说。

作为曾经走出去读书、工作的新生代白族,因为领略过外面的精彩世界,所以张翰敏不愿意把自己“童年的记忆”局限于一个小小的作坊和蓝色,她给这个小天地取名为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蓝”是她记忆里大理的颜色,“续”是可持续发展。

“有很多学校的孩子,像北大附中的孩子,他们每年会花4天的时间在周城,在这个乡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扎染。我们尽力给他们真正专业的服务,他们也希望可以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几年蓝续开办了很多从7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体验的项目,五六十岁老人也可以去选择定制的课程,这个季节蓝续都是预约满的。”张翰敏说,蓝续不太会去追市场,反而觉得要好好地把周围的环境认识清楚,把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因为传统的手工技艺一定也要成为一种生产力,它才可以很好地发展起来。

作为中心的主理人,张翰敏把大理传统古法扎染和以村、镇为区域的社区连为一体考虑,将文化、人和产品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让扎染和乡村生活变得更美。

“我们在山脚下找了一片非常漂亮的田,可以在很高的地方看到洱海,旁边有个山谷每年4月都会长密门花,我们会带着孩子们去采花。采摘植物,了解自然,了解染料,很多过来旅游的小朋友和亲子夏令营的朋友,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的课程。我想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更希望的是去乡村看一看。”张翰敏说。

不同的色系、不同的工艺,衍生出来不同的产品,带给更多的人美好的享受。给传统手工艺赋能,真正让传统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是张翰敏的初衷,这也是一个探寻美、发现美的过程。

张翰敏说:“以前的扎染很容易掉色,因为它遇到了某些瓶颈。比如说顾客买了一条裙子穿回去,下午就变成了“蓝精灵”,以后就不一定会买了。我们要承认自己工艺上的不足,要去完善它,所以我们后来跟很多的染色老师学习之后,一是坚持了古法的植物染色,不添加化学的东西,另外就是一遍一遍地去染色,这种传统工艺,它其实是需要一些新的视角,或者是新的一些触动。这个事情虽然有点困难,但是要去做,所以我们前几年花了很多精力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一定是要往越来越精致的方向走。”

如今在喜洲镇,提起扎染,无人不知“蓝续”,无人不识张翰敏。开课堂、找设计师、售卖绿色且实用时尚的扎染产品。在张翰敏的店里,虽然固定员工不算多,但附近会扎染手艺的妇女都是“帮忙名单”上的人。有订单时,大家一起动手生产产品。

张翰敏介绍:“带队的这些阿姨是我们在村子里培养的一批自然导师。她们很清楚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植物,她们喜欢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她们可以把这种喜欢变成专业的一种知识再传递出去。我们把乡村的自然环境、传统技艺融合在一起。”

“现在我们一揉搓就把颜色揉出来了……”“来这里体验扎染手艺,是爸爸妈妈想让我知道扎染的原料和步骤等是怎么形成的。”英英是一位随父母从深圳到大理旅游的小游客,她一早就来体验白族扎染手艺,亲手给妈妈做了一块围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蓝续所在的喜洲镇依托区位优越以及民风民俗浓郁、民族工艺品丰富、技艺精湛的优势,以文化、旅游、生态为依托,把白族扎染艺术文化有机融入乡村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加快旅游文化名村建设,形成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喜洲镇副镇长赵秋华介绍,喜洲镇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文化名镇,这里的居民传承了丰富精湛的手工技艺。最近几年,喜洲镇依托白族传统的扎染技艺,引导本地手艺人发展体验式的乡村生态旅游,让游客不仅仅停留在走走看看,而是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和感受白族文化。目前,以“蓝续”“璞真”为代表的扎染体验馆经过几年的打磨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同时对当地群众开展扎染技艺培训,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扎染队伍中,生产出更多更好适宜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商品,扩大了白族扎染的知名度,传承了扎染技艺,也很好地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我们白族的扎染传承跟发展是无边界的一个分享,白族扎染技艺一定是通过更多人的爱和关注,它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张翰敏说,蓝续有一个50人的培训计划,每年会开一次课程班,这几年做了3期,今年是第4期。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是怀着大爱的,怀大爱做小事,希望这些参训人员能够跟蓝续一起让白族扎染走出去,走到世界的舞台上。“这些参训人员就是未来白族扎染很好的传递大使,我们需要的是分享,需要的是传递,找到那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把这个事情推广好,然后在各民族、各地能看到大理扎染美好的绽放。”

“传统手工业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渠道。那么,为什么手工业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呢?我们说它的生命力不只在于它表现出的艺术美,而且在于乡村手工业过程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们利用自然的智慧。手工业和旅游的结合在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个是要加强手工业的体验感,让游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和成就感;二是要突出手工业的教育价值。手工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对人有多方面的启发,原生态材料的使用生态、环保,综合的利用,把体验感和教育价值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特色越明显,所获得的效果就会越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世界接受的程度就会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自信、有文化自信。在文化上,我们要做足文章,中国的元素不仅是有形的,更主要的它表现在无形的理念和生存的智慧方面,也就是文化。所以我们要发现文化,再放大文化,像很多乡村的传统地域,包括瓷、刺绣、编织、酿造等,都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理,体现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发挥好,它就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像扎染、瓷器、刺绣、景泰蓝等传统手作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着迷于神秘的中国元素。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