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大理市在新时代必须答好的“政治卷”“发展卷”“民生卷”“作风卷”。近年来,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一针一线“绣”好脱贫攻坚新画卷——田间地头,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房前屋后,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整洁,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幸福路”。
今年以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在重要会议、重要时间节点反复强调、系统部署,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迈进。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铁一般的组织领导、铁一般的政治责任、铁一般的担当精神、铁一般的纪律作风高位推动脱贫攻坚,打好了问题整改、成效巩固、能力提升三场硬仗,全力实施百日总攻、百日提升行动,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为如期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始终牢记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围绕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目标,团结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 1 个贫困乡、11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378 户、 15847 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 3.78%下降到零,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小康目标可期。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坚持把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就业双管齐下,增效增收双轮驱动,全市花卉、水果、蚕桑、中药材等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壮大,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扶贫专岗等就业载体持续增加,有效破解了贫困户“无业可就、无业可扶”的难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 2014 年的 2472.78 元增加到 2019年的 8658.93 元。贫困群众实现了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从愁吃愁穿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恩共产党”成为了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坚持贫困群众增收与贫困地区发展同步推进,让脱贫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全市 111 个行政村通动力电率、通硬化路率、通客运班车率、集中供水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网络宽带覆盖率实现六个100%;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 条底线”要求,市镇村三级卫生保障体系全面达标,全市 6302 户 4 类重点对象及 138 户边缘户均已达到农村危房改造“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人居环境差等“老大难” 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扎实开展了“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专项行动及“工作作风提升年和工作效率提高年”活动,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和基层治理“双推进”“双提升”。共组建了 21 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派驻了 157 人(次)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州、市 96 个部门挂包 111 个村,4302 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437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 138 户边缘户。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与贫困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子、共前进”中,受到了教育、增进了感情、得到了锤炼。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形成一批独具大理特色的减贫案例
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结合实际下功夫、想办法,努力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大理实践、大理方案。洱海保护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模式、“山上山下”“三上三下”旅游扶贫新模式等一批独具大理特色的典型案例,受到中央和省级媒体点赞好评。通过生动讲好大理扶贫故事,用榜样力量激发内生动力,用现身说法力促观念转变,全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更加坚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大理市的脱贫成效有目共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凝聚着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凝聚着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汗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将以“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为抓手,旗帜鲜明地支持扶贫领域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干部,不断激发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咬定目标,保持定力,以过硬作风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市扶贫办 供稿)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