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0/8/m20200817009d4a2722c94a9792dfe492a67305d0.jpg
如今,每顿在饭桌上吃着滋润爽口的大白米饭,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农村闹饥荒时,一粒米都是那么的珍贵。现在的人生活好了,无论是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0-08/18/024309.html

等待处理…

一粒米的尊严

作者 周学朝
2020年08月17日  浏览量:1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如今,每顿在饭桌上吃着滋润爽口的大白米饭,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农村闹饥荒时,一粒米都是那么的珍贵。

现在的人生活好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都像居住在米堆里一样,是大米给养活的。但随之而来,浪费粮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竟然不知道大米从何处来,令人不可思议。

一般来说,一粒米,来源于土地,来源于稻田,来源于辛勤劳动者的双手。哪个时候下田育秧苗,哪个时候插秧,哪个时候灌溉田水,哪个时候薅秧施肥,哪个时候成熟收割,哪个时候晒干扬净归仓,哪个时候磨砺成大米,哪个时候用锅煮熟能吃……这一系列的劳动过程,只有珍惜一粒米的农人或经过与稻谷亲密接触的人才知道。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人,都说写得真实,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中的“粒粒”甘苦,才得以成为盘中餐,这应该只有真正理解一粒米内涵的人才知道,也只有真正懂得一粒米来源的人才有发言权。

从植物生理特征上来讲,稻谷是一粒米的母体;稻谷壳就是米粒的子宫。一粒米的前身是一粒稻谷,它要经过春播育秧、栽秧、催肥管理,待到米粒长大、长成熟,长白坚硬,坚硬到足以出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这才开始分娩。又经过农人秋收晒干扬净,用碓舂出熟米。那时,舂一窝米,大概要舂一千下左右。舂出来谷物,谷壳和米粒虽然分离开了,但要用风箱或簸箕把米和糠分开来,再用筛子筛,才能出来干干净净的白米。煮饭的时候,要把米放进饭锅,感受清水洗尘,一遍、两遍、三遍,直到洗干净,甚至有点发亮,这才用火或电煮熟上桌。这一过程,需要农民付出那么多的汗水和辛劳,米粒才得以成为美食者的盘中餐。可是,还有多少人回味这“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呢?

一粒米有灵性,有智慧,有尊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它能教给我怎样生活,怎样珍惜粮食,怎样诚实说话,怎样才能得到尊严,让我真正领会和实践幸福来源于“劳动”,让我懂得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说到这儿,不禁让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我家节约一粒米的典型代表。那是50年代时期,每当我挖米煮饭的时候,我母亲就横在我前面,从我米碗顶端去走一粒米,不多不少,也不说理由,每顿都是如此。当时,我心里虽有些疑惑,但不敢过问。日子就那样一天天过着。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咱们云南永平地区连续几年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一天,米缸里的米都没了,我们都急得团团转。母亲这时揭起隔壁厢房里一张小柜子的盖,里面有一小缸米。我们都十分惊讶,问她哪来的米?母亲说:“这就是我每顿从米碗中拿走的那一粒米积攒下来的。一顿饭,多了一粒米,或者少一粒米,并不碍事。但是每顿饭能节省一粒米,天长地久,那可是能救命的。”

母亲把节约的传统传给了我们,家中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顿吃完饭,谁的碗里残留一粒,谁就负责洗碗刷锅。

一粒稻谷,要经受脱胎换骨的磨练,才能成为一粒优质的大米。

今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是靠大米养活的。但我们不能单靠吃大米活着,应该做一些好事、善事,为党和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一粒米粒虽小,但它有尊严,它要经受从稻谷脱胎换骨的磨练,才能成为优质大米,通过除去稻壳,才能通体纯白、晶莹剔透。一粒米从口腔经食道到胃,都是有温度、有能量的。今后,我们要想得到更多、更好、更清洁的大米,就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珍惜一粒米做起,把一粒米紧贴在胸膛、放在心里,与一粒米成为至交,千万不要忘记一粒米的尊严,让一粒米的尊严创建一个崭新的天地人间。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七分饱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