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20/8/m20200810fbbd8d776fd54e069b836ed120251413.jpg
我市持续加大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加大脱贫政策宣传力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20-08/10/024223.html

等待处理…

我市以“文化旅游+扶贫”走出文旅扶贫大理模式

2020年08月10日  浏览量:7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我市持续加大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加大脱贫政策宣传力度,丰富群众精神食粮,走出文旅扶贫大理模式。

我市抓好乡村旅游点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夯实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全市投资170万元,共建7座旅游厕所;投资388.5万元,共建3个游客休息站。全力推进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双廊镇伙山村、州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太邑乡者摩村旅游扶贫建设和全国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双廊镇大建旁村、双廊村建设,持续打造精品,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为加强旅游与扶贫开发联动,探索以景区开发、旅游接待、商品销售带动就业扶贫的多种模式,将海西花语牧场、夏夜星空花海等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纳入景点管理,不断推进“旅游+农业”模式,以花海花田为吸引力的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成为旅游新产品,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贵云介绍,我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坚持开放共享,辐射带动,实现以旅养农、以农促旅的绿色发展扶贫之路。带动全市“农业+旅游”,创新旅游扶贫措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2019年全市111个行政村中有70个村7748户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数2.7万人,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13亿元。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每年开展近百场广场演出,以大本曲、小白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宣传,进一步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同时,开展书香进校园、博物馆送展进校园、下基层等活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农村文化艺术人才,树立脱贫攻坚信心。充分利用非遗项目、传承人“传帮带”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罗贵云告诉记者,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惠民、文化扶志、文化扶贫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从2014年起,累计投入中央、省、州、市各级资金共计1.25亿元,111个行政村和31个社区建设了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中心。同时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365天免费开放,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家书屋补充完善,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记者 朱 滢 马 驿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持之以恒抓好洱海保护治理
下篇:我市举行环境行政处罚听证会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