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双廊镇依托“洱海边千年古渔村”特色小镇旅游发展优势,通过盘活山区资源吸引游客上山体验乡村旅游,推动山区劳动力下山务工;引入优质龙头企业上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帮助山区农产品下山销售拓宽产品销路;引导艺术家上山落户创作,带动山区群众制作艺术品下山出售,形成了“游客”“老板”“艺术家”三上山,“劳动力”“农产品”“艺术品”三下山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山上扶贫拓展山下旅游经济,以旅养农、以农促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绘就了一幅山上山下“三上三下”的脱贫攻坚宏美蓝图。
游客上山 劳动力下山
1.旅游业带动贫困村发展
双廊镇下辖双廊、大建旁、长育、青山、五星、石块、伙山7个行政村。旅游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洱海边的双廊、大建旁、长育、青山4个村委会,而处于山地区域的五星、石块、伙山3个山区村委会由于受到交通制约,贫穷落后,是大理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双廊镇提出“以山为弓、以海为弦、以路为箭”的发展思路,打破“点性”思维,盘活山区资源,促进山水融合,在古镇核心区实施创4A景区、提升整体风貌、推动人居环境和旅游品质提质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五星、石块、伙山3个山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游客”上山和“劳动力”下山。
过去,每年春天,伙山村委会梨花潭村民小组数千亩梨花因隐居深山,无人知晓。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大理市实施了梨花潭旅游扶贫项目,打通树状交通网,打造农业主题乐园,游客纷纷自驾到梨花潭游览,过去卖不掉、卖不好、卖不完的林果蔬菜与农产品成了抢手货,山区群众不出家门就参与到旅游市场。
2.培养出一批实用人才
在游客上山的同时,山上的闲置劳动力也向山下转移,双廊镇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积极推进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强化从旅游业的扶贫就业培训,突出精准培训,把培训与发展产业、文化传承等结合起来,培养一批导游、烹饪、乡村旅游经营户、旅游手工制作人等实用人才,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化能力,让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收获好“钱景”。
目前,双廊镇餐饮客栈628家,服务业1667家,从业人员为9000余人。伙山村委会百草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继芳,现在已经在景区文化大院工作了3年,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已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顺利实现脱贫。
2019年,双廊镇获得“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授牌,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12.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旅游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老板上山 农产品下山
1.挖掘山区潜藏资源
随着山下旅游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人也将目光投向了山上,山区潜藏的空间、景观、物产、劳力和自然资源优势被逐步挖掘。双廊镇积极引入优质农业龙头企业上山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健全利益链、拓宽产品销路、增加群众收益,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天然禀赋差的难题。
笔者到五星村采访的前一天,双廊镇五星村蚕桑养殖户今年养殖的第二批次蚕茧刚交售完。“去年我家养了5批蚕,产值5万多元。昨天刚刚交了6张蚕种的蚕茧,售价1万多元。”五星村秋木园村民小组50多岁的廖培天夫妇,是村里养蚕致富的典型代表。过去,曾因为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镇上引入大理广通茧丝绸公司发展蚕桑产业后,夫妇俩栽种了20多亩桑叶,每年养蚕5-6批次,每批次养3-6张蚕种,2014年脱贫出列,走上了小康之路。
2.足不出户让农副产品出村
2016-2019年,双廊镇实施了蚕桑、柑橘、洋芋、土鸡、蜜蜂等29个种类的产业帮扶,投入帮扶奖补资金652.4万元,累计帮扶2189户次,对5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产业发展帮扶。
随着山下餐饮、客栈、观光园宾客满座,对农副产品需求急剧增加,双廊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到户特色优质产业,促进山区农产品下山销售。2015年以来,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89户(次),兑付财政扶贫资金652.4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360余户,占贫困户总数60%以上。每到农产品成熟季节,镇村农贸市场、村组乡间小道随处可见农副产品商贩上门高价收购,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让农副产品出村下山。
艺术家上山 艺术品下山
1.农民画家出省办画展
笔者到伙山村拜访隐居在双廊的艺术家沈见华那天上午,恰好遇见老外婆(王秉秀)、张军妈(张培秀)、小双娘(赵新莲)3位农民画家带着她们的画作到山上请沈老师指点。12年前,沈见华一家从上海迁到了山清水秀的小渔村双廊,很快就和当地居民成了好朋友。
那年78岁的老外婆已养大了7个孩子,生活比较困苦,老外婆请沈见华帮她向村里申请低保,沈见华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帮她——动员她学习画画。老外婆将信将疑地学起了画画。在沈见华的帮助下,老外婆的第一幅画卖了3000多元,她终于找到了晚年的生活出路。
老外婆学画画挣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张军妈来了,小双娘来了,更多的白族老太太也跟着来了。沈见华顺势成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老外婆、张军妈、小双娘成了双廊最早的一批农民画家。今年老外婆87岁了,学画的这9年中,她跟着沈见华老师去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办画展,她的绘画作品售价提升到了8000至10000多元一幅。自从当上农民画家,老外婆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2.产出电影画作刺绣等作品
5年前,沈见华把他的家连同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一起搬到了伙山村。
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搬到伙山村后,后庆村民小组白族妇女赵光菊也加入到学画的行列。赵光菊家的老房子被艺术家们改造成了客栈和咖啡馆。栗子箐村民小组放羊倌杨德军每天赶着山羊从沈见华家门前经过,在沈见华的感召下,也学起了雕塑。他用白泥巴捏塑了很多小羊,做成了进村道路的装饰。导演张扬以沈见华和农民画家们10年的生活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电影《火山》,已在去年农民画家珠海画展开幕式上首映,将于今年内公映。
双廊白族农民画社通过外出办展览、销售画作,同时衍生出了画册、丝巾等系列文化产品并出售;双廊本土建筑设计师赵慧军(八旬)也将他的旬·美术馆建到了伙山村,建成后将山上与山下形成紧密的联系;本土艺术家龚正军在伙山建立摩利支·妙地画室,将自己的画作远销全国;大理市绣缘白族专业合作社赵天鹅带动山上的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刺绣并帮农户销售。
据统计,每年双廊山区艺术品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