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责任状是推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工作目标,能够将压力层层传导、将问责清晰明确。
长期以来,签订责任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压力的传导,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然而,近年来工作中经常出现,有的责任状签订后,就搁在了柜子里;有的责任状,负责人连内容都没看清,就大笔一挥签上大名,完成任务,让工作停留在纸上,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有的责任状,就像速食,三天连夜加班完成一年工作。
笔者认为,让责任状“变味”的主要原因:一是上级部门监管不到位,年初签订责任状,年底没了声息;二是主要领导签了太多“责任状”,反而缺少了“责任心”。
签订责任状,重在落实责任。上级部门要正确认识责任状不是工作计划书,在制定责任状前,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工作和主要项目,必须签订的责任状,要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领导干部在签订责任状时除了用笔更要用心,君子落笔,一诺千金,将压力作为工作动力,把责任作为工作使命,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好事前指导、事中管理和事后奖惩工作,督促下级经常把责任状拿出来看看,看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对于在时限内没完成的单位对履职不力的干部要强力追责,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