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块村地处双廊镇东北角,境内青山滴翠、绿水穿流。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里的贫情不容乐观:石块村委会辖10个自然村,分11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681人,是大理市11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之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言犹在耳,而石块村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近年来,石块村以产业兴旺为突破口,以产业扶贫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党建统领推动保障作用。在村党总支的引领带动下,石块村蚕桑养殖、沃柑种植、冬桃种植、肉牛养殖等各项产业百花齐放,形成“党旗飘起来,产业旺起来,群众富起来”的喜人态势。
支部引领 战斗堡垒凸显成效
6月的石块村已是酷暑,在阳光的炙烤下,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赵芳的蚕房内,小指般粗壮的蚕正贪婪地啃食着桑叶,为上架作茧做着最后的准备。“这是我们今年养的第二发蚕了,上发养了一个多月收入有6000多元,比起以前种包谷收入要多很多。”赵芳笑着说。如今的石块村,以蚕桑为代表的各项产业正蒸蒸日上,村民也从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脱贫看支部。时间溯回十年前,彼时的石块村还是一个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一穷二白的贫困山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成了摆在石块村村委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石块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把专家请进来、把党员派出去、把企业引进来、把品牌打出去”的工作思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韧劲,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建产业党组织”工程,引进蚕桑养殖、沃柑种植等优质产业,改变贫困现状。
有了优质项目,有了发展思路,谁来落实?当然是党员!在项目落地之初,绝大部分村民对养殖业务不熟悉、对产业前景不了解,产业项目推进缓慢。于是,石块村把项目压到了党员肩上,由党员率先流转土地、率先学习技术、率先承包经营,而赵学友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干,支部就让党员要先做起来,做起来之后发现也不难。与种包谷比起来,蚕桑养殖每亩多了4000元钱左右,经济收入提高了,我们重新盖了房屋,买了汽车,生活也了很大的变化。”赵学友说。
党员收入的变化打消了村民的疑虑,也激发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流转土地、铺设水管、种植桑树,发展产业的意愿空前高涨。搭乘脱贫攻坚的政策春风,石块村充分发挥贫困村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户为单位,把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及增收途径摸准搞实,以“党组织+基地”“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专业合作社中。
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精准扶贫到户。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户收入越来越多,党支部能战斗、能带动、能发展的作用,也凸显在农户越过越甜的日子中。
党员带头 产业发展敢闯敢干
清晨6∶00,天色已大亮,家住石块村大湾组的龚明艳在简单的洗漱后,便一头扎进了奶牛圈中。拌料、喂料、挤奶、铲粪……复杂的工序耗费着大量的体力,忙活了2个小时的龚明艳早已满头大汗,赶着10多头“荷斯坦”奶牛出了牛圈,龚明艳总算歇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家住石块村石块组的赵光玉也信步转进了自己的冬桃园,6月桃树早已芳菲落尽,枝丫上结出密密麻麻的冬桃。走在冬桃园中,赵光玉走走停停,眯着眼查看桃树的长势,开始给桃树疏果。
在距此5公里的石块村大哨组,何江炳也在自家的沃柑种植园旁开垦土地。在刚刚过去的收果期,何江炳种植的20亩沃柑产值100余万元,在看到巨大的产业发展前景之后,何江炳打算再流转100亩山地种植沃柑。
在村民眼中,他们是村民小组长、是种养小能手、是致富带头人。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共党员。
让党员走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带到致富产业上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石块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与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有机融合,突出“两个带头人”作用。而党员的先行实践也成了群众发展产业的“试金石”,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发展产业。
党员先行,除了躬身打头阵,还要强化扶志扶智的思想引导。在村民开始发展产业后,这些先行先试的党员就地变身“产业技术指导员”,手把手教会农户养殖技术。
何江海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何江炳的带动下,2019年,何江海开始种植沃柑。“何江炳是我们小组的书记,又是党员,他发展好了还有效带动我们,大力地支持我们苗圃、管子、机器,帮我们栽种,技术等各方面都耐心地教我们。以后种出来的果子他负责去销售,带动我们大胆地向他学习、大胆放心地干。”何江海说。
党员干部为石块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变革,如今的石块村各项产业多元发展,村民手里有技术、有财富,更愿意踏踏实实跟着党员干。而这些带头致富的党员,也就成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排头尖兵。
党群融洽 脱贫路上肝胆相照
在今年年初的产业扶贫项目申报工作中,石块村委会副主任王永贵成了“大忙人”。为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他遍访全村1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
“王大,我想再养两头牛。”“老王,我还是要养蚕。”“主任,我也不知道发展什么好,你给我支支招,我信你。”在王永贵入户走访的一路上,贫困户争先恐后报产业,脱贫致富信心满满,充分体现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干部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建立在党员干部真带头帮扶、困难群众真得实惠的基础上。
在石块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员率先垂范,群众争先发展,贫困户完成了由“揣着手等”到“甩开手干”的蜕变,党群关系鱼水情深,共同擦亮了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张永柱是石块村委会桃树组的村民,早年间,他的儿子上学、妻子患病,家里以耕种10多亩山地为生,即便每日起早贪黑,但经济情况仍捉襟见肘。看着带头发展的党员日子越过越好,张永柱也于2015年加入蚕桑养殖队伍,通过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张永柱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日子越过越滋润。“我们家去年总共养了15张蚕,毛收入近10万元。现在孩子毕业了,媳妇的病也治好了,家里还添置了电视、冰箱等物件。”看着新修的蚕房,张永柱心中满是感慨,他说,最该感谢的是共产党。
张永柱的感慨也道出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声,在2020年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贴上了新的春联,而大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贴上了“不忘党恩”的横批。大家都说,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
在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下,在党员群众的艰苦奋斗中,石块村桑树种植面积 4260 亩,发展养蚕户185 户,其中参与蚕桑产业的 8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 年收入 200余万元。同时,沃柑种植 2000 余亩,冬桃种植 230 余亩,软籽石榴种植 100 余亩,贡菜种植 600 余亩,魔芋种植 200 余亩,生猪存栏 1800 头,肉牛奶牛存栏 2865 头,鸡鸭存栏 15000 羽。另外,根据村民意愿,全村还发展了羊肚菌种植 40 余亩,羊肚菌种植也成为石块村产业多元发展的重要一环。
依托“党建+产业”的不竭动力,石块村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饱了、穿暖了,日子过得更好了;网通了、路畅了,发展渠道更广了;蚕肥了、牛壮了,产业势头更旺了;钱多了、楼高了,脱贫信心更足了。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