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大树,遮风挡雨;母爱似阳光,守护一生。是心底的爱,赋予黄仪坚强力量,10年来陪伴儿子和病魔斗争。她无所畏惧,倾其所有,双手奉上所有的深情、无言的爱,一次次托起孩子新生的希望,绽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2019年3月,在大理市“最美母亲”网络投票活动中,黄仪以高票当选。
母爱如光 照亮人生风雨路
21岁的年纪,本该是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青春年华。但对于黄智峰而言,小小年纪就尝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10年来,他一次次挣扎在死亡线上,就像一棵小草,一次次经受暴风雨的摧残,又一次次顽强地重获新生,唱响了一首生命的传奇之歌。从不幸运到不平凡,帮他打破沉沉梦魇,陪他度过孤独岁月,为他照亮这21年风雨路的,是他的母亲黄仪。母亲在无微不至地保护着他,好似一束温暖的光,为他驱除黑暗、照耀前方。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是心底的爱和岁月,让黄仪慢慢变得坚强、勇敢。
“阿峰11岁发病到13岁做手术的时间里,作为母亲,我无奈、焦虑、痛苦。”黄仪回忆说,面对街坊邻居的议论、家里老人的不理解,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遭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暗地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坚强面对,还得笑着活下去。”回忆往昔,黄仪不胜感慨。
黄仪的儿子黄智峰1998年11月出生,从小聪明懂事,自信开朗,小学时是副班长,学习努力上进,就像一只振翅待飞的“雏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平静幸福的生活在孩子11岁时被打破了。“儿子11岁前从来没进过医院,但从2009年开始,儿子经常会头疼,去看病医生开点感冒药、吃点中药,症状就减轻,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黄仪说,有段时间儿子经常觉得会闻见一股臭气,就带他去看五官科,也没查出有什么毛病。后来,黄仪发现孩子成绩下降得厉害,写字速度很慢,字也写得越来越不好,身子总是不由自主往左偏。黄仪又带他去普外科看手,也没有问题。儿子的病因不明,四处求医又找不到答案,对于那时候的黄仪而言,这种未知和茫然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直到有一天,黄仪有个是医生的好友提醒她,找神经内科医生看看。2011年7月,黄仪带着儿子去神经内科看病,结果确诊孩子患有严重的脑胶质瘤。医生当即告诉她病情的严重性:瘤子大,长的位置不好,建议马上到昆明或北京的大医院做手术,不然孩子会有生命危险。“那一瞬间,脑子一片混乱,有种天塌了的感觉,眼泪刷地就淌下来。”虽然黄仪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这一消息还是犹如晴天霹雳,击得她半天缓不过神来。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术后复发快,预后差,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查阅了相关资料,黄仪的心情更是掉到了谷底。此时的她已是一位单身母亲,所有的精神压力、生活的重担压在她柔弱的肩上,让她有点喘不过气来。
原本秩序井然的世界瞬间颠破崩塌,人生道途突然阴暗下来。对孩子病情的担忧,让她寝食难安,常常以泪洗面。虽然在孩子面前黄仪强颜欢笑,但敏感的儿子还是觉察到了母亲的异样,有一天孩子怯怯地问她:“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我会不会死?”望着儿子稚嫩的脸上惊恐的表情,她心如刀割。黄仪强忍悲痛,把孩子紧紧搂住,连声说:“不会的,不会的,有妈妈在,你不会有事的。”那一刻,她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不能再在儿子面前流露悲伤,只有自己坚强起来,才能带给孩子面对病魔的力量。现实容不得黄仪过多的伤感,她擦干眼泪,5天后就和姐姐带着儿子踏上了去北京求医之路。
负重前行 生命之花向阳而生
经过一番周折,黄仪终于带着孩子住进了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以神经科学集群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亚洲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来到北京天坛医院,黄仪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当时在儿子住的病区,他年龄最小、病情最重,但黄仪对医生充满了信任和信心。
“最心疼的一件事是第一次手术前剃光头,不知道要跟剃头师傅买一个新刀片,他又害怕又特别疼,哭着剃完了头,那是他出生以来哭得最厉害、也是我刻骨铭心的一次。” 回想当时的情景,黄仪还是觉得很内疚。幸运的是7个多小时的手术很成功,3天后孩子恢复了意识,一个星期后就出了院,黄仪紧悬着的心也轻松了些。
但满心的希望和期待再一次遭到命运的捉弄, 9月份复查时发现儿子病情复发,病魔卷土重来,来势汹汹,这让黄仪始料不及。北京天坛医院的主治医生说,离第一次手术时间短,只能先观察。可是到11月发现瘤子已长得很大,麻烦的是,孩子因术后身体虚弱,疝气严重,黄仪只得让儿子分两次做了疝气手术。短短的5个月,儿子做了3次手术,身体极度虚弱,让黄仪心痛不已。
“第一次、第二次手术和放化疗期间,每一天都感觉负重前行,每一天都是煎熬、生死未卜。但是只有顶住,这是唯一的选择。”黄仪回忆说,经过2个月的休养,尽管儿子身体还很虚弱,但医生说必须要做第二次手术,而且此次复发瘤子往脑子深处长,长在海马区,手术风险相当大,轻则瘫痪,重则危及生命。那时,黄仪和家人面临经济、心理的巨大压力。“是治还是不治,是正规治疗还是保守治疗,这个牵涉到生死、牵涉到费用,很难。”为此,黄仪跟父亲和姐姐有过激烈争吵,曾经给父亲下跪,最终,他们不得不支持黄仪的决定。她说:“我知道他们也是为我考虑,但我不能放弃我的孩子,哪怕有千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去争取、去努力。其实,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他们。”
而更大的阻力是来自儿子,对第二次手术,孩子心里充满了恐惧,思想上很抵触。“因为拔引流管时不打麻醉,活生生从伤口深处拔出来,那种疼痛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当时几个医生按着他,儿子撕心裂肺地哭着,很揪心。” 也许是第一次手术遭受的痛苦记忆太深刻,黄仪一跟儿子说去做手术的事,他就连声说:“我不要,我不想做手术。”黄仪也很心疼,但只能耐心地反复开导他:“没事,做了这次就好了。等你病好了,你又可以去上学了。”
对于做不做第二次手术,黄仪其实也纠结了很久,她跑遍了昆明的大医院,又请了上海华山医科大等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医生建议不要做,因为手术风险太大,90%的几率是瘫痪。最后,昆明一个医院的老主任专家认真看了孩子的片子后,明确地告诉她:“手术必须要做,而且要尽快,不能耽搁。”事不宜迟,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没有过多的犹豫,2012年1月黄仪带着孩子去北京做第二次手术。
果真如医生所言,第二次手术并不顺利,术后孩子并发癫痫昏迷,经过九死一生的抢救才稳定下来,但孩子瘫痪了,连眼睛都不会转。而且为了控制病情,孩子还需要放化疗。为了节约费用,几天后黄仪决定出院回家。孩子回家时,来探望的亲友同事们看到被抬进家的孩子没有意识,以为孩子快不行了,都忍不住落泪了。
手术后,孩子只能依靠鼻饲管进食,由于长期卧床,孩子脚肿得厉害,水也喂不进去,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得了血栓,只得又住院一个月。在黄仪的细心照顾下, 9月份孩子可以下地走路。11月份去北京放化疗,孩子坚强地忍受住了呕吐等放化疗的痛苦,慢慢康复。虽然右手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但孩子还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等病情稳定了,他还去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汽修。
似乎生活已回到正轨,但2018年复查发现,孩子的病情又复发了,肿瘤转移到小脑,碰着脑干。没有选择,7月份,黄仪又带着儿子到北京去做第三次手术。吃一年的化疗药,连续两个月放疗。幸运的是,经过积极的治疗,孩子恢复得不错。黄仪说:“经过几次手术,儿子练就了‘钢铁意志’,毕竟年轻、生命力顽强,恢复得比较好,语言、行走功能在逐渐恢复。”
静守流年 安然陪伴笑对春秋
时光无声地走过,母亲的爱与生俱来,不犹豫,不害怕,不计较。“为儿子做的一切,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曾经的奔波劳累、受过的煎熬,对今年52岁的黄仪来说,一切都已云淡风轻。
岁月匆匆,时光蹉跎了青春年华,黯淡了满目星光,唯有不变的是母爱的光辉。母亲为孩子默默承受,付出了太多。第二次手术后,儿子瘫痪卧床8个月,为了看护照顾他,黄仪在儿子床旁放了一张70多厘米宽的小床睡了二年多,儿子一有动静她就立刻起身,一晚上要醒来好几次,睡眠不足成常态。她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每天都要细心地给儿子擦身子、按摩手脚,有时还给他艾灸。儿子胃口不好,不思饮食,她就变着法子给儿子做他爱吃的菜。在她的精心呵护照料下,每一次手术后儿子的身体都恢复良好。而由于压力太大,黄仪自己心脏出现问题,一直在用药。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勤俭节约已成为黄仪的生活习惯,她自己从来不比吃比穿,能替代的物品绝不买新的,长期坚持一日三餐自己做饭。而对于儿子却从不吝啬,曾支持儿子学习钢琴、英语、跆拳道,尽量给儿子穿得好一些、舒适一些。
“我是儿子的依靠,我不能倒下,要让儿子坚强勇敢地面对病魔,首先自己要给儿子树立榜样,带给儿子阳光,带给儿子信心。” 黄仪时刻告诉自己和儿子,“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困难和苦难,只是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我们不能被命运扼住咽喉,而是要勇敢面对,做命运的主宰。” 黄仪还经常给儿子讲张海迪、桑兰等名人的感人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失去双手依然自强奋斗的州残联原副理事长杨霆的故事,身边的每一个阳光人物都成为孩子学习的模范。“我经常给他讲别人的不幸和坚持努力,让他知道不幸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我们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每当孩子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时,黄仪会给儿子打气,让儿子知道“生如夏花之绚烂”就是一种完美,要活得像夏天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努力去盛开,淡然看待人生的不完美和不如意,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坚信只要不放弃、自强不息,平凡的人生会绽放出不平凡的生命之花。
“仰头迎朝阳,微笑对春秋。六年与病魔顽强斗争,为坚强、懂事的儿子点赞。”“今天学插花,儿子的作品不错,自己剪枝,自己插。”……在黄仪的朋友圈,记录了儿子生活的一些点滴,没有感伤、叹息,更多的是静守平淡中的期待、希冀,是陪伴中的幸福最美的样子。在黄仪眼中,儿子永远是最可爱的模样。儿子走过多少路,母亲就陪着走过多少路,依着母亲的温度,儿子慢慢成长,从不认输。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母子俩风雨相依、心有默契。“儿子身上最可贵的是诚实、善良。他第二次手术后瘫痪8个月,从来不磨人,非常懂事。他慢慢开始会说话、会走路,就感觉长大了、会体贴人。在坐着轮椅去放疗的路上,他怕我背不动包,都示意我把东西放在他腿上。”让黄仪欣慰的是,儿子有颗感恩的心,很关心她。“我打喷嚏,他会拿衣服给我穿上;我熬夜加班,他睡醒会来督促我去睡觉。吃完饭,他还会抢着去洗碗。”说到这些,黄仪眼眶湿润了。
在黄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影响下,儿子没有因为生病而沉沦、自卑、抱怨,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梦想。“阿峰对音乐等很多事保持兴趣,由于病前已经过了钢琴7级,现在对节奏、旋律依然很敏感。”黄仪说,儿子也喜欢看电视、追星,喜欢汪峰、周杰伦的歌曲,会唱很多他们的歌,会用手机网购、打游戏、录歌曲。儿子状态好时,黄仪带他去桂林、成都等地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只是尽量为他打开世界,多看看生活的美好,多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感觉活着的意义。”
“领着孩子求医问药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人性的温暖。”黄仪说,每次她推着轮椅、背着背包带孩子去治病的路上,很多素昧平生的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帮她抬轮椅,有的帮她拿背包。在最艰难的时候,经济方面也得到了周围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的支持帮助。这让黄仪很感动、很感恩,也促使她加倍努力工作,关爱他人。
“她不仅是一位好母亲,也是一名好校长。”从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出纳、会计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到老年大学校长,30多年来,黄仪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老龄事业,精益求精,倾心尽力,赢得了老干部和同事们的点赞。“黄校长儿子第二次手术时,正值老年大学搬迁,她从北京回到下关的第二天,请了护工照顾瘫痪卧床极度虚弱的儿子,就立刻回到工作岗位。她说,我的单位我的家,一样都不能落下。”谈起黄仪的坚韧、担当,同事们都无比敬佩,虽然现在她已不再担任校长,但大家还是亲切地叫她“黄校长”。这些年黄仪还和儿子以“爱心男孩”的名义坚持捐助一名剑川山区孩子,让他知道还有很多生活更艰辛的人需要帮助,懂得回馈和帮助他人。
“经历过种种的艰难,儿子对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他热爱生活,希望自己更好,认为自己会更好。” 黄仪说,儿子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工作,想自食其力,因为喜欢车,他还梦想开车,希望他能梦想成真。
“当初医生曾说,儿子的病情最多只能坚持5年。现在,8年过去了,儿子还在自己身边,感觉每天都是捡来的,很珍惜。不管多苦多难,告诉自己要坚持,永不放弃。”黄仪感慨地说,虽然病痛让她和儿子的生活缺失了很多,但经历了几次生死的考验,现在每天醒来看见孩子好好的在身边,她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很满足,看着儿子的笑脸,听着儿子的歌声,感受生命的美好,很感恩很享受母子相伴平凡的每一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在时光流年缓缓流淌,在儿子心里,母亲的爱是温暖的手,是简单的言语,也是记忆中无比宽厚的怀抱。“感谢上天对我的眷顾,感恩今生可以做您的儿子。”这是儿子有一次对黄仪的诚挚表白,其中的深情,令人动容。
爱是每一次的叮咛与嘱托,爱在想念时的叹息与等待里,如和煦春风,如涓涓细流,如倾城阳光,黄仪对儿子的爱,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对未来,没有奢望,只有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我最大的期许就是儿子平安。儿子平安,便是圆满。” 黄仪安静地看着儿子,目光温馨,笑容恬静,仿似人世间最美的花开。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