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
(二)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77年至2017年,大理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54亿元增至378.58亿元,增长245.83倍,40年年均递增14.8%;人均生产总值从443元增至56350元,增长127.2倍,年均递增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5亿元,是1977年的104.27倍,年均递增1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9.51亿元,是1977年的242.6倍,年均递增14.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4.32亿元,是1977年的306.18倍,年均递增15.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77年的15.6∶45.5∶39转变为2017年的6.5∶44.8∶48.7。1978年大理市社队企业仅351户,2017年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3165户。201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47.03亿元,是1977年的120.59倍,年均递增12.7%;粮食产量完成168687吨,是1977年的2.03倍;肉类总产量完成65296吨,是1977年的13.22倍。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4.45亿元,比1977年的1.20亿元增长362.04倍,年均递增15.9%。2017年旅游社会总收入达292.58亿元,比2008年的37.48亿元增长7.63倍;接待海内外游客1674.27万人次,比1985年0.64万人次增长2615.62倍。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6.9亿元,比1977年的0.61亿元增长257.21倍,年均递增14.9%。
(三)人民生活持续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67亿元,是1977年0.12亿元的263.92倍,年均递增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857元,是1977年的99.55倍,年均递增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09元,是1977年的173.92倍,年均递增13.8%。2017年大理市住户存款达3487343万元,是1977年的568倍,年均递增17.2%。城乡建设协同快速推进。1995年至2005年,全市房地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4平方千米,完成投资40多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9.75平方千米,城镇和私人建房累计完成179万平方米。2011年至2018年,完成投资500多亿元,完成施工面积4012.9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99.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15.48亿元。
(四)在城乡综合改革方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中央下发75号文件,1982年到1986年连续下发5个“中央一号文件”,在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推动农村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并不断释放出改革的活力。大理市从1983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强集镇资金、资源、人口的承载力和集聚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开展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理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洱海流域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生产生活对湖体的侵占以及流域污染日益加重。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和暴发,洱海的水环境与生态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危急时刻,州市党委、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先后开展了“双取消”“三退三还”等一系列工作,取消洱海网箱养鱼、取消机动渔船动力设施,在洱海沿岸开展退塘还湖、退耕还林和退房还湿地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围绕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实施了以“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为重点,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2333”行动计划,实现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有30个月达到Ⅱ类,比“十一五”增加9个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专程视察大理并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洱海保护治理进入全新阶段。2015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管住当前、消化过去、规范未来”总体要求和“四治一网”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建立严格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全面启动实施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重拳出击,铁腕整治违章建筑、违法排污、违法违规经营、交通消防违规等突出问题和“为官不为”行为。201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指示要求,州市深入持续推动以流域两违整治、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和生态修复、截污治污、综合执法、全民治湖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决从洱海保护治理的“六大”误区中走出来,坚决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八大攻坚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战,大理市连续打赢了“6·30”环湖截污工程提速战、“12·31”生态搬迁战和年度水质保卫战。随着“七大行动”和“八大攻坚战”的有效推进,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初步显现,洱海水质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洱海保护治理也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大理市特色的城市近郊湖泊保护治理经验和模式。
六、大理早期优秀革命人物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少大理人民的优秀儿女,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
周保中(1902.2.7—1964.2.22),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大理市湾桥村人,杰出的军事家和抗日英雄、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1924年毕业于云南省陆军讲武堂第十七期;1925年在广州先后加入驻粤滇军、国民革命军第六军;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少将副师长等职;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投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在14年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周保中历任满州省委军委书记、吉东省委书记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等职务,领导抗联将士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谱写了东北艰苦抗战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周保中历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保中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政协主席、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区军政委员会委员、行政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1955年,周保中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周保中还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大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京病逝。毛主席评价:“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艰苦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积极工作,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他在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期间,长期坚持艰苦英勇的游击战争,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他始终坚定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对干部热情关心,作风朴素。他所具有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二)白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赵琴仙
赵琴仙(1906—1928),女,白族,祖籍云南大理。1922年考入昆明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同年加入“青年努力读书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派赵琴仙到广州政训班学习期间,得到周恩来、恽代英、阮啸先、肖楚女等同志亲自讲授和启发。1927年从广州随王德三同志回云南开展地下工作,任共青团昆明市委书记并负责妇女运动工作。1928年初,龙云接到了蒋介石清共密令,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赵琴仙被捕。在狱中,赵琴仙鼓励狱中战友,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敌人的毒打无法改变赵琴仙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年3月30日,赵琴仙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赵琴仙是白族人民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白族人民的好女儿。“年龄正当青春,青春谁不赞美!可是年华如水,青春哪能常在!我们应当把青春,献给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让我们的青春生命永放光辉!”这是赵琴仙生前写的一首诗,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诗中的誓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
(三)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
宋文骢(1930.3.26—2016.3.22),男,原籍云南大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回国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飞机和发动机专业。1980年,国防科工委任命宋文骢为国家“六五”重点项目歼-7lll型飞机总设计师。1986年,国防科工委任命宋文骢为国家重大专项歼-10飞机总设汁师,先后荣立歼-10飞机研制特等功1次、一等功1次。1988年,宋文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被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6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防工业工会授予航空工业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荣立国家人事部“一等功”;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中国一航“航空报国”金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7年2月27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歼-10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0年,宋文骢当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称为“歼-10之父”。“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为: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杜玉波是这样评价他的: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熔做了它的体,化作了它的魂。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四)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希季
王希季,1921出生,现年98岁,男,白族,祖籍大理市大理镇上末村,中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带头人。1960年,王希季负责研制探空火箭技术设计工作,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70年,负责组织研究的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1975年,组织研究的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首发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的三个国家之一。1980年以后,王希季先后负责研制和发射成功了6颗卫星,并负责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研究工作。1982年,王希季当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