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10/201910182838b52076ec4f22954c4c7df8cf1ff4.jpg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致力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10/18/021801.html

等待处理…

大理地方党史要览: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上)

作者 杨月高
2019年10月18日  浏览量:5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致力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党的领导下,大理人民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理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党史宣传教育,以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大理早期革命活动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中国西南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以印度、缅甸等殖民地国家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继而入侵大理。英、法两国的洋货大量涌入大理,充斥市场,严重破坏了大理各族人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经济,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大批商人破产,大量的资源被掠夺,大理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压榨和剥削,生活苦不堪言。为了配合经济和政治上的侵略,从1873年起,法国天主教和英国基督教先后在大理府城设立教堂传教,并成立了以大理为中心的“内地会滇西教区会督”,控制滇西各教堂,并以“传教”“旅游”为掩护,进行间谍活动;有的还以研究白族历史为名,歪曲白族历史;有的勾结地方反动势力和地主、恶霸、流氓、无赖欺压人民,制造民族隔阂。帝国主义的宗教渗透和文化侵略,使大理各族人民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毒害和摧残。

(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反抗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大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同腐朽的封建王朝和入侵的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856年,大理就暴发了杜文秀反清起义。这次起义斗争是云南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参加民族最多的一次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持续18年之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充分体现了大理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激励着后来者踏着他们的血迹继续前进。辛亥革命前夕,大理各族有志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或到中国内地求学,或到外国留学,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190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在日本留学的大理青年学生张耀曾、杨杰、张子贞、李伯庚、李燮羲、王毓嵩、杨大铸、赵钟奇、张肇兴、李文治等先后加入同盟会。1919年的“五四”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使马列主义在大理得到传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尽管传到大理的马列主义还微弱,但它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大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到大理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从此大理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了新篇章。地下党组织在学校协助进步教师林志音组织了大理省中歌咏队,用歌声唤起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使抗日的革命火种撒遍滇西北云岭高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大理先后有4800多名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血洒疆场。大理县、凤仪县的各族人民还积极购买战时公债10万元,参加航空救国捐和募捐胜利公债68万多元;1941—1944年的4年间,仅大理县就征交军粮达1000万公斤,特别是大理人民同滇西各族同胞用血肉铺筑的滇缅公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大理人民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大理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一)地下党组织的建立。1926年,中共云南省工委地下党组织建立。从此,党组织不断派出地下党员到大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6月间,中共党组织先后发展了大理中学进步学生朱洵符等7人和喜洲小学教师吕和章加入党组织,发展了社会青年赵汝讷等3人入党,并建立了省立大理中学、华中大学、县立大理中学、喜洲小学、凤仪小学等12个工作点,为大理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8年5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成立了中共滇西工委,并派出了大批人员到大理、凤仪开展地下工作。1949年1月,滇西工委在才村小学成立了中共大理县工委。从此,大理县第一次有了党的县级组织。1949年3月,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滇西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大理县委,负责领导大理、凤仪两县的工作。1949年9月,滇西北地委决定在大理县建立中共大理中心县委,领导大理、凤仪、蒙化三县地下党的革命工作。1949年10月,经中共滇西北地委批准,成立中共凤仪县工委。

(二)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从地下党组织在大理开展革命斗争到大理县委成立的20年时间里,一大批共产党人在苍洱大地发动群众、团结人民、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展革命力量、反对内战等方面,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49年4月中共大理县委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传达了华南分局关于“放手发展党员、肃清关门主义”的指示。在城市知识分子、中学师生中发展“民青”成员;在农村发展“农抗会”会员,建立“农抗会”组织并广泛在农村开展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的“反三征”斗争;在工厂发动工人开展“工运”斗争,使大理、凤仪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工作轰轰烈烈向前发展。

(三)配合滇西革命斗争。为了配合滇西革命斗争,大理县委在城内、城南、城北、城东北、城东南和凤仪建立了情报站,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昆明至剑川这条地下交通线的畅通,在交通沿线建立了凤仪、下关、大理、湾桥、喜洲、上关、沙坪等7个交通站。1949年6月后,大理县委考虑到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又在海上建立了一条海上交通线,在沿海村庄建立了由南至北,从下关的里后山、大关邑,大理的丰呈庄、下龙龛、下鸡邑、下波淜、沙村等交通站,可直达洱海东岸宾川县的挖色、双廊和邓川的江尾。

(四)组织宣传发动群众。1949年4月,大理县委创办了一份地下刊物《活路》,用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进步思想、报道各解放区的消息,后来刊物改名为《学习联丛》,后又改为《新时代文丛》,专登新华社消息以及翻印《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文献,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外围组织成员及时看到党中央的指示,了解解放区的重要新闻,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增强必胜信心。

(五)开展对敌和统战工作。大理县委在对敌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动员喜洲民族资本家严宝成和杨茂馨拿出西药、医疗器材、棉纱和生活用品送到滇西北根据地。大理县委两次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根据地购买布匹、缝制衣服,帮助七支队到昆明购买军用物资。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到滇西北参加游击队,有力地支援了滇西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大理县委成立了直属县委领导的专做兵运工作的“特别支部”,负责做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1949年7月底,通过大理县委的努力工作,挖色地下党组织在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和滇西人民自卫团的配合下,举行武装暴动,解放了挖色,为夺取大理的解放作了重要准备。

三、建立革命政权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起义。12月20日,解放军边纵七支队进驻大理,大理县、凤仪县获得了解放。1949年12月28日,下关成立临时管制委员会,接收下关党、政、军、学各界机关。1950年1月6日,中共大理县委正式接管国民党县政府,成立大理县人民政府。1月9日,中共凤仪县工委接管国民党凤仪县政府,成立凤仪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1日,建立直属大理行政专员公署的下关区人民政府,同时建立中共下关区委,1951年6月设置下关市。大理、凤仪县人民政府和下关临时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在大理的统治彻底结束,大理各族人民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解放,做了真正的主人。

四、曲折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一)七年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后,大理县人民政府建立后,设立了城区、清玉区、五台区、桂楼区、凤阳区共五个区委会。凤仪县设立一区、二区、三区共三个区委会。1950年至1956年,根据中央、省、地委的安排部署,大理、凤仪、下关三县市党委带领各族人民,开展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对私改造、机关肃反以及农业合作化等运动。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到1966年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这十年间,大理县、凤仪县、下关市行政区划几次变更、多次调整各级领导班子,相继开展了整风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改造落后”运动、四清运动、整风整社运动。十年间,尽管大理的全面建设经历了曲折甚至遭受了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大理县和下关市党委根据要求开展了以纠正“五风”为中心的整风整社运动,经过两年多的恢复以及三年的进一步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任务,经济形势出现了新局面。到1964年,大理粮食等农副渔总产值、生猪、大牲畜数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大跃进”期间兴修的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大多数工业、交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也有增长,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比1958年增加45%,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供应充足。大理县、下关市党委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从1964年9月起,除粮食、棉布外,猪肉等数十种原凭票供应的商品完全敞开供应。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理县、下关市党的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员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66年5月至1967年3月,成立县、市生产领导小组为第一阶段;从农业生产领导小组成立至1968年10月,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为第二阶段;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第三阶段。这十年在经济上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巨大,但是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当时大理县、下关市的广大干部群众仍然坚持生产、坚守岗位,排除种种干扰,努力完成生产建设任务,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一定改善。至1970年底,大理下关两县市电力抽水站达32站、51级、89台,装机容量4216千瓦,覆盖农田灌溉面积67585亩。1971年西洱河四级电站一号机组发电,促进了大理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农村电网初步形成。1975年,天井山至南村3.5万伏高压输电线建成同时架设了南村至向阳、南村至挖色10千伏输电线路,使两县市农村用电条件极大改善。二是建设新增了一批固定资产。主要是建设了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纺织、机械、制药、日用品加工等大中型工业企业,曾名噪一时的云南省滇西纺织厂、云南大理造纸厂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1968年至1975年,大理、下关两县市累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8%,其中工业为21.2%,农业为8.6%。

(四)两年的拨乱反正。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3月,省、州党委调整了大理县委、下关市委领导班子。大理县委和下关市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积极展开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开始整顿各级组织和清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彻底纠正平反“文化大革命”时期及以前的冤假错案。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

1978年—2017年是改革开放的40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党的思想建设持续加强。根据党中央的部署,1985年5月—1987年3月,大理市先后两批进行整党;1987年—1990年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三个基本”教育;1991年1月—1992年6月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为期6年的“村建”工作,2000年3月—5月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2001年—2002年4月分两批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8月—9月开展了“团结干事”思想教育活动;2005年1月—2006年7月分三批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8年9月开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活动;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入开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活动。近年来,市委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争创一流为目标,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先后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基层党建提升年和基层党建巩固年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强化了“四个意识”,增强了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强化了党内监督,增强了党内团结,把加强党的建设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各项工作明显促进的目标。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