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10/m2019101052ce50b7877d4b7a96d7d5f3128ab803.jpg
2019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0周年纪念日。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10/11/021731.html

等待处理…

孔学万代传 《论语》永流芳

——为孔子诞辰2570年而作

作者 郭 锋
2019年10月10日  浏览量:2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2019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0周年纪念日。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由孔子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成了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在塑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进程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时说:“我要把这两本书带回去看看。”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孔子家语》。笔者在1963年刚参加工作时,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至今已经买过不同版本的三部《论语》,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常读常新。

《论语》蕴含的博大精深思想,可以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求心灵的升华、情感的依归和生命的价值,从“至圣先师”的名言中探求生活的真谛。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其成书于战国初年,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五十一章,约15000多字,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美学思想。《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书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明太祖朱元璋将它钦定为科举必读之书,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至理名言,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谈到治天下,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要从政当官。据史料纪载,鲁定公九年,孔子仕鲁,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他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治理之中,也当过宰相,接着晋升为管理公共事务的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宰。53岁任鲁国代理宰相,管理外交事务。那么,孔子是如何做官管理政事呢?

在《论语·尧曰》中,孔子回答子张的这一问题时说:“尊重五种美德,去除四种恶习,这样就可以做官管理政事了。这五种美德就是:给老百姓以恩惠,自己却没有耗费;役使老百姓,他们却不怨恨;爱好仁义,不贪图时利;庄重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是四种恶习?孔子说:“不事先进行教育,犯了罪就杀叫做虐杀;不先申诫,马上便要成果叫做暴;随便下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给人赏赐,当时给予的时候却很吝惜,这叫做有点像管理财务的那种小官作风。”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五美”,包括这五个方面:一是惠而不费,二是劳而不怨,三是欲而不贪,四是泰而不骄,五是威而不猛。而四恶包括:一不教而杀之虐,二不戒视成谓之暴,三慢令致期谓之贼,四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发扬五美,去除四恶,对当官执政、治理国家是至理名言,在今天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论语》这一智慧的心灵宝典,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仁义礼智的核心价值观,还有观察深到内心的人性,在对人性深刻观察基础上,智慧地提出了人际交往的八条原则:一、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交友当以爱人为上;三、交友时应该睁大眼睛,分清益友与损友;四、交友应该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胸怀;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六、背后说好话,但绝不可背后说坏话;七、善道能止,不要和他人计较;八、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朋友间发生误会,首先反省是否有我不对的地方)。

孔子提出的上述交友八大原则,深藏着人生的大智慧,是我们生活、学习、修身的智慧宝典,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如能按此做到,你将无往而不胜。

孔子在做人方面,教导我们要坦荡正直、无私无畏,以人为善,做一个谦谦君子,丟弃小人的作为。

在《论语·子路》首段: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译过来就是说: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干活。”这是孔子为政的三个原则,一是先之。一个政治上的领导人,一切要为人先。要开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要身先士卒,敢为天下先。二要接受劳苦的磨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是不知疲倦,身肩重任,任重道远,有一种极端的热情负责任精神。

在《论语·颜渊》篇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念怠慢;执行政令要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在《论语·子路》篇中,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叫做“必世而后仁”。在这里孔子说:“假如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如何端正别人呢?”可见,做一个领导人,做到自身端正是多么的重要。

在《论语·宪问》篇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在这里,孔子说,不在某一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某一方面的政事。曾子接着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这就是为政的基本修养、基本原则,越位去想,是犯忌讳的。

在《论语·尧曰》篇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意思就是说,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无欺百姓就会依靠你,勤敏就会取得功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在这里,孔子讲了为政的四个要点:一是宽,宽则得众;二是信,言而有信,言出法随,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得民心的重要条件;三是敏,就是敏捷,勤奋,这样才能政绩卓著,建功立业;四是公,办事要公道、公正、公平、公开,只有这样,老百姓才高兴、拥护。

在《论语·子罕》篇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古代民主思想的光辉。孔子说:“一国军队的将帅是可以夺取的,一个老百姓的志向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而仁者爱人,爱人的首要前提是尊重人格。一个人修养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但是否懂得尊重人格,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军可以夺其帅,而匹夫不可改其志。可见,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生命。

孔子一直倡导道德政治,始终把人际友善、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人民福祉、国家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制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他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仁政德治”的主张。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等方面都为后人提供有益的经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政治上作出重大贡献!

半部《论语》谈修身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理念、执政方法,而且在为人处世、个人修养、安身立命、齐家治国方面都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芒,可以说是一部修身养性的百科全书。

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点自己。”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修身方法。修身,不但是人生的重要目标,而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修身,不但是郑重其事地修炼,而且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事件。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心里就想向他看齐,这就是一种动力。看见道德有欠缺的人,就反躬自省,检点自己,这也是一种鞭笞。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匀称,才是个君子。同样在《里仁》篇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和他作伴。”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获取知识的人。”

翻开《论语》第一页就是《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又能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在孔子看来,所谓学就是效法的意思,所谓习就是不断重复的意思。对于学习到的知识,认真效法模仿,反复去觉去悟,认真领会。每次重复,都会悟出新境界、新体验、新领会、新水平,这不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情吗?学习的乐处,学习而得到的愉悦,不正在此吗?”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办糊涂的事,有道德的人不会有无端的忧愁,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在这里,孔子说出了智者、仁者、勇者的不同特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朋友、同事要帮助他们做好事,没有道德的人却完全相反。孔子提倡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在这里,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傲慢放肆。小人傲慢放肆,却不安详舒泰。这说明,有道德的人总是心情舒畅、豁达乐天,遇到什么事都能泰然处之。他宽宏大量,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坦诚直率,这就叫做泰。他虽然处事泰然,拿得起放得下,但从不骄傲自满、盛气凌人。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离仁不远了。”这句话说出了有道德的人具有的三个性格特征。一刚,就是刚强,坚忍。二毅,就是有毅力,果敢,决断。三木讷,就是大智若愚,淳厚朴实,诚信无欺。

什么叫君子,什么为小人。孔子在下面七个方面作了比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怀坦荡,小人常常叹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别人做好事,不助别人做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关注道德,小人关注乡土;君子关注法制,小人关注恩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二哉!”(《论语·卫灵篇》)。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做事把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话说出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真是个君子啊!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正的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重视。温、良、恭、俭、让是儒者所具有的五种美德。”语出《论语·学而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子?”。这五种品德指的就是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虚,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成了后世效法的榜样。

整部《论语》处处展现出孔子在求学、为人、处世、修身、立德、立志、立功、立言等各方各面对人们进行的淳淳教导。这些言谈无不内烁着儒学的光辉思想,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系、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对后代政治、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然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话是孔子的自传,是孔子一生饱经风霜的真实写照,也是经典的人生总结。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六个年龄段作了认真的回顾。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从此,终生为之努力不倦。三十岁立定志向,锐意进取,长期坚持,终达目的。四十岁不迷惑、不糊涂、不彷徨,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五十知必然性,顺乎潮流,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年逾花甲,到六十,什么都顺眼、顺耳了,这只有饱经沧桑才能做到。到了七十岁古稀之年,谓熟世事,随心所欲,而不会做出违背事理之事,不会越过任何规矩。孔子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人们要不断有所突破、创新、进步、提高,达到全新的境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文明古国的光芒照耀寰宇,璀璨的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孔子思想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核心。在2019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中谈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凌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最后,摘录几段戊戍年山东曲阜祭孔大典祭文作结语: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巍峨神州,屹立东方。

海岱齐鲁,文明发祥,汶泗诛沂,源远流长。

天生仲尼,长夜启明,礼乐周鲁,玉汝于成。

千年儒脉,木铎声声,斯文在兹,乾清坤宇。

不负先哲,重任相承,不忘初心,戮力必成。

夫子之道,气贯长虹,福佑中华,万世太平!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