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报道,展示大理人民70年来团结奋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的动人故事,向祖国报告大理发生的巨变,并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祝福。敬请关注。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走进大理市军干所,耳边就传来一句句铿锵的歌声,歌声中有岁月的沉淀、有对战友的怀恋,还有对祖国的热爱。
这位身材精瘦、双眼矍铄的老人就是今年78岁高龄的老军人赵凯。赵凯说:“入党誓词就像一面光辉的旗帜,激励我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这就是我的信仰,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小事。”
赵凯,1941年10月出生在大理古城棕树园的一户农民家庭。1956年参加工作,1960年应征入伍,1961年入党,曾在临沧军分区和西双版纳军分区工作。他的一生从上学、当兵、入党、提干,到立功、退休,再到现在在军干所继续发挥余热组织各类文体活动,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军人,始终保持军队的优良作风。
说到自己的儿童时期,赵凯感慨万千:“父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当时我穿不上好的衣服,有时还穿草鞋,很多时候是饱一顿饥一顿。”
新中国成立后,赵凯获得了进学校读书的机会。知道机会来之不易,他发奋读书,于1956年被分配到云县工作。1960年1月,赵凯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入伍后,赵凯和战友一起驻守在临沧。那里居住着佤族同胞,语言不通,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连队与缅甸仅一沟之隔,敌情复杂,阵地的交通壕一直通到宿舍,战士们枪不离身,身不离弹,随时准备进入战斗状态,环境十分艰苦。
从部队回来后,赵凯时刻关注军事新闻,每次大阅兵,每年的国庆庆祝大会,他都收听收看从不缺席。看到国家日益富强,国防力量不断强大,军事装备日新月异,赵凯感慨道:“有这样好的军队和装备,一定能保卫国家和人民。”
从入伍到退休,赵凯在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奋斗了30多个春秋,从战士到干部,从基层到机关,单位和职务变动了好多次,他始终热爱边疆、热爱军队、热爱祖国。
当发生危险时,他把安全留给战士,危险留给自己。1966年连队营建施工,在一次橇石作业中,他不顾一切用身体顶住突然下滑的巨石,并大声呼喊下面的战士快速离开,战士们安然无恙,他却被压成重伤昏迷;在驻地村寨不幸发生火灾时,赵凯不仅组织救援和捐衣被,还拿出几个月的工资给予救助。佤族群众非常感动,都说“共产党好,解放军好。”
30多年,赵凯像无数边防战士一样,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人在边疆,心在边疆。为了让赵凯无后顾之忧,他爱人留在老家,独自赡养老人,照顾子女,默默付出。受他的影响,儿女成年后有的像他一样应征入伍成为边防战士,有的来到父亲驻地工作。驻地成了他们一家的“第二故乡”。
对于过去的付出,赵凯感到非常值得。他说:“付出是值得的。现在祖国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是几代人舍小家为大家、默默无闻奉献的结果。当兵时白天兵望兵,晚上看星星,生活很枯燥,但每个人都无怨无悔。”
退休后,赵凯带上西双版纳特有的植物——龙血树,回到故乡养老。喜欢学习的他现在会使用电脑处理邮件、会用智能手机查询信息。同时,他继续发挥余热,加入了云南省门球协会,负责组织管理大理州12县市的门球协会开展活动。
赵凯常常说,在那个年代里有很多战友流血牺牲了,自己要更加努力奉献,才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打起背包就出发……”
记者 郭鹏昌 黑浩川 罗晓川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