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大理市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70年栉风沐雨,70年玉汝于成。70年间,大理市千方百计稳增长,改革攻坚破难题,保护生态不懈怠,改善民生倾真情。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辛勤耕耘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中,苍洱大地沧桑巨变: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了、生态环境变美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群众幸福指数提高了……今天的大理市正以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活力、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与幸福、滇西中心城市的激情与风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风采。
大理速度 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从1952年至2018年,大理市地区生产总值从0.19亿元增至395.08亿元,增长约2079.37倍;年末存款余额从54万元增加到842亿元,增长1559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64元增加到36566元,增长432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理市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发展浪潮,紧抓发展契机取得的累累硕果。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大理市工农商旅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一直以来,大理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优化功能和产业布局,不断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制定实施了促进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条件、提供了新机遇,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018年,大理市工业总产值4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18倍; 2019年1-7月,大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84.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平稳运营的发展模式。
同时,大理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无公害蔬菜、优质大米、蓝莓、花卉、乳畜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云海芳草、茶花谷、牡丹园等一大批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等业态快速兴起,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突飞猛进。
沃尔玛、万德福、华能集团、大华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大理,恒邦时代天街、滇西商务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昆百大泰业作为大理市第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内涵。大理泰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石玲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来大理投资,是因为这里不管是环境还是人文气息都特别吸引人。同时随着近几年大理的飞速发展,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品牌的青睐度更高了,带给我们更多投资发展的契机。”近年来,大理市招商引资不断“提档加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总量和规模逐年扩大,行业领域逐步拓宽,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理市商贸服务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年攀升,全市呈现出生态持续向好、经济健康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大理力度 洱海保护矢志不渝
农历七月廿三,恰逢湾桥镇古生村本主节,村民们来到洱海边的龙王庙烧香祈福,老婆婆们面朝洱海,口诵真言,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洱海的崇拜和依赖,已经刻在了沿海村民的基因中。
洱海清,大理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理市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在洱海及周边采取了 “双取消”“三退三还”“三禁”等一系列措施,并全力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四治一网”工作,全面实施“五大整治”和“六大工程”,洱海保护治理进入了强力推进的新阶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视察,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强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各级干部群众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担当和决心,全力以赴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落实,在全市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
杨造明是阳溪1.5公里河道的河长,他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巡河。“我自2017年担任河长,每天都要进行巡河,从山脚下一直巡到大凤路,主要看看有没有乱排乱放、有没有垃圾等漂浮物、有没有违章建筑修建,如果有的话要及时制止处理。这两年取缔了违章建筑,乱排乱放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阳溪水质也变得清澈了。”杨造明说。
如今,巡河依旧是杨造明的职责,却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沿河村民的支持和理解,阳溪的水质也越来越好,原来动辄两个多小时的“劝导式”“捡垃圾式”巡河也变成了如今来回只需一小时的 “遛弯式”“休闲式”巡河。
今年以来,根据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大理市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八大攻坚战”,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转变,保护方式从“保护为主”向“防治结合”转变,保护主体从“部门为主”向“全民共治”转变。
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在全市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下, 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为Ⅱ类,5个月为Ⅲ类,为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 2019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为Ⅱ类,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以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让大理这片旅游热土更加多姿多彩。
大理热度 文化旅游百花齐放
走进大理床单厂艺术区,一家工作室内极富大理特色的手工艺品格外吸人眼球——瓷蝴蝶、瓦猫惟妙惟肖,陶器、瓷碗千姿百态。在床单厂艺术区,像这样别具一格的工作室还有很多,陶艺、雕刻、绘画、服装、摄影等艺术门类在这里落地生根,共同构筑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文化环境。“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是一个支持原创文化艺术的平台,包括了大理一种文化艺术群体的生活状态,而且这种形态是所有来大理的外地人最羡慕的。” 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总监乔崎介绍道。乔崎和他的团队还在艺术区内构建了摄影博物馆,用老照片勾勒出100年前的老大理。
而在隔海相望的双廊镇魁星阁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摄影展也正开展着,这是双廊镇“天天有艺术活动,月月有艺术主题” 的生动体现。双廊镇是洱海东北岸的千年古渔村,当地居民临水而居、打鱼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双廊凭借绝佳的苍洱风光和浓郁的古渔村文化,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以餐饮客栈为代表的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旅游粗放无序发展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中,双廊镇以短期阵痛换取长远发展,经过三年多的整治,全镇整体风貌、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提升,重现了双廊千年古渔村古朴、质朴、淳朴风貌。如今,双廊镇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一个以文化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小镇正在搭建,构建起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多元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新格局。
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银苍玉洱、风花雪月的旖旎风光成就了无数游人的诗和远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月街、本主节、火把节、绕三灵、霸王鞭、洞经古乐等白族传统文化争奇斗艳。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理市紧紧围绕靓丽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喜人态势。
截至目前,大理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5A级1个,4A级3个,3A级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正在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9年上半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4.2万人次,同比增长9.03%,实现旅游总收入187.95亿元,同比增长13.26%。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动全市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凸显。
大理靓度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承载过迤西千年商埠之重,荣耀过茶马古道之繁华,如今的大理市,古道上的驿铃余音掩盖不住现代高速的滚滚车流。从普通村镇集市到近代区域中心商业城市的跨越发展,大理市旧城换新颜,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市政设施逐渐完善、邮政通讯方便快捷、居住环境更加美丽,精神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昔日的珠海农贸市场人群拥挤、脏乱不堪,经过两个月的升级改造后,以崭新的面貌喜迎新老顾客,正式开门营业,实现了商品交易信息化、市场管理智慧化、运营监管数据化、产品信息可溯源、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智能管控等智慧化管理。看着焕然一新的珠海农贸市场,经营户朱丽萍很欣慰,她说:“菜场改造以后,市场环境卫生变得更好,大家都认为市场管理比较有序、分区比较合理,买菜的人心情好,作为商户也比较开心。今后,我们也会做到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
近年来,大理市紧紧围绕“创文创卫”目标任务,以全国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引领,统筹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狠抓交通秩序规范、市容市貌整治、农贸市场改造、市政道路提升、环卫设施完善、市民素质提高、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城市市容市貌持续好转、交通秩序不断向好、市容环境更加干净、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参与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畅通和谐、优雅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除了城区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大理市乡镇容貌也焕然一新。说起村庄的变化,海东镇向阳村委会波许村村民杨忠霞颇有感慨:“我从外村刚嫁进来的时候门口垃圾成堆、农家肥四处堆放,一下雨山上就有泥土冲下来,生活环境不是太好。如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后,路变宽了,路灯也亮起来了,村子里干干净净,日子越过越舒心。”
如今,走进大理市的乡村,青瓦白墙、道路宽敞、路灯亮堂、环境优美、设施完备。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提起大理有说不完的桂冠和数不清的殊荣。大理市正在向幸福大理、美丽宜居大理、记得住乡愁的大理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目标不断奋进,城乡容貌在发展大潮中,呈现别样“芳华”。
大理温度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城市是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它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归属感。大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医疗、治安、交通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工作,将绿色发展的成效回馈于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适逢开学季,崭新的下关三小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的学校仅用时1年便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后的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36个教学班,彻底告别了原下关三小、下关五小校舍陈旧、场地狭窄、设施落后的局面。
这只是大理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理市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基”教育稳固提升,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快,高中教育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辖区内共建成幼儿园107所、小学133所、初级中学25所、普通高中13所、一级完中5所、市属中等职业学校1所。
1951年改建成的下关市医院是如今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陈旧的医疗设施和破旧的医疗环境大大限制了诊疗水平。“1987年刚到医院入职的时候,整个医院只有几间小房子,不到100张床位,诊疗设备也非常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导致医院的诊疗水平受到限制。”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军回忆道。经过不断发展和扩建,如今的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占地120余亩,核定床位1100张,创建起2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和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带动下,以医共体为依托,全市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基层首诊、双向就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逐步实现。
在大理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来自安徽的游客李先生正和小女儿做着游戏。他说:“来大理旅游的时候是坐飞机过来的,回程就选择了动车,带着6岁女儿旅行,乘动车会比坐飞机方便很多,两个小时就能到昆明,站点离城区更近、更方便。”
告别了昔日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铃声,告别了建国初期交通闭塞的窘境,经过70年的建设,如今的大理市机场、高速、铁路全面覆盖,成为滇西地区交通枢纽——飞机航线逐年增加,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农村道路硬化全面落实,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足以承载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大理市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启动创业小额贷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工作,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不断完善;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市中心敬老院等公共设施;累计建成100多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为数万户解决了居住困难。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庆华今年61岁,当过播音员、干过宣传工作的她,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小的时候,粮食蔬菜等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定量供应。一年365天,只有春节才能吃到一点新鲜的猪肉。”想起那个时代的艰辛,杨庆华至今还记忆犹新。
随着时间的飞逝,大理人民的餐桌已从温饱到吃饱到吃好再到讲究饮食均衡。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也更关注健康和精神生活。今年65岁的张爱宝曾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役。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张爱宝对如今的好日子有别样的感受:“70年了,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让我们感触很深。现在我喜欢每天看看报纸、看看新闻,闲暇时到老年大学学书法、练太极,日子过得很充实。”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前行续华章。在下一步工作中,大理市将继续贯彻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不忘奋斗初心,把人民最需要、最急切、最盼望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突出保护与发展两大主题,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大理市建设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