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7/20190725b87412e0ff374402b91086bcd1131575.jpg
绿,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大理人持之以恒、悉心守护的颜色。春夏时节,踏入大理的城乡,处处花开遍野,层层叠绿,瓜果飘香;秋冬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07/26/021031.html

等待处理…

一代接着一代干  誓将荒山变青山

打好环湖生态修复攻坚战 诗画苍洱绿意正浓

本报记者 记者 李锦芳 摄影报道
2019年07月25日  浏览量:3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绿,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大理人持之以恒、悉心守护的颜色。春夏时节,踏入大理的城乡,处处花开遍野,层层叠绿,瓜果飘香;秋冬,苍洱之间叠翠流金,河清岸绿,鹭鸟翻飞,让人心旷神怡。

推窗看蓝天白云,开门见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背后,离不开大理地区一届接着一届领导班子、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汗水的滋养、精心的呵护,以及代代相传的植绿精神。在洱海保护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攻坚战中,大理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象,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美好。

面山绿化 秀了山川 护了生态

一场新雨过后,海东大肚子山片区的山坡上,去年植下的冬樱花、滇朴、大青树、紫叶李等细嫩苗木茁壮成长。更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拢住乱石密布的山坡,曾经的荒芜景象已难寻蛛丝马迹……

曾几何时,人们的印象中,海东周边群山却是另一番景象:气候干热、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树木稀少,森林植被缺失,生态防护功能脆弱,造林技术强度低,致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是典型的造林困难区,称“不毛之地”也不为过。

要想在“不毛之地”创造绿色奇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海东生态修复难度非常大,通过 ‘洋专家’‘土专家’共同群策群力,通过林业人从80年代到现在差不多30多年时间的努力,海东的生态慢慢得到了改变。但由于当时造林手段比较粗放,投入的资金也有限,造林的成果保存率不高。” 大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洱海流域生态质量提升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市林草局局长杨晶介绍说,为了达到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的效果,大理州、市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区位优势,采用‘乔、灌、藤、草’立体搭配模式,对立地条件较差、石漠化严重的地块采用点播和撒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林;对立地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地块,采用大苗和小苗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混交、复层、异龄的自然群落;对车桑子覆盖较好的区域给予水源支持,改变目前缺水发黄矮灌的现象。

树种下去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树种下去还得有水才能成活。可是海东地区却缺乏相应的水保措施,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量配套水利工程,去年建了11个泵站把水引上山,通过水利配套灌溉,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水源补给。同时把几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通过泵站提升后用于面山绿化的灌溉。” 杨晶介绍,“在2018年面山绿化的思路上,我们采取了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原则,同时置入水利先行、林水结合、动态调整的思路,确保了2018年3.7万亩面山绿化目标圆满完成。”

不仅绿荒山,还要美山川。为了再造秀美山川,大理市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植绿、造绿、护绿,向市民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在双廊镇的绿罗山上,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前往山上补绿种绿的人们忙碌的身影,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显得格外灵动。

“海东面山绿化山高坡陡,道路难行,运输车辆难以到达植树造林点,所以我们只有采取人背马驼、溜索等办法,把树苗、土壤运到绿化区域进行栽植。水利设施没有配套的时候,为了抢节令、抢时间,我们采取人工拉水、使用移动水泵进行抽水等措施,为植树造林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洱海流域生态质量提升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学忠说。

当一株株小树种下,当一片片山川再现绿色,大理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站在双廊镇五星村海拔2000多米的瞭望台顶上,苍翠的林海尽收眼底,一株株树苗整齐排列,迎风而立,一根根“大动脉”(中水回用管)旁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水管),为树苗们提供着无声的滋润,在原本的荒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看着这一切,杨晶深有感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绿色发展是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一年又一年的付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才可以显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才会开花结果。”

退耕还林 绿了山坡 富了百姓

漫山绿叶欲滴翠,采桑养蚕正当时。当早晨的薄雾悄悄散去,双廊镇五星村的山地上,一片片桑树林随风摇曳,仿佛在欢快地跳舞。

刚从自家地里采桑回来的杜军满脸喜色:“今年养的蚕还不错。家里能种桑养蚕,得益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让我们不仅能领到政策补助,还能用地里种植的桑树养蚕,养出来的蚕茧还有公司统一收购,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更好了。”

杜军并非是唯一尝到退耕还林政策甜头的人,五星村委会主任黄忠仔细算了一笔账:“五星村委会共实施了1150亩退耕还林项目,主要种植桑蚕、核桃等。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0元,第一年补助9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例如杜军家有9.8亩的地,总共能领到15000多元,再加上种桑养蚕的收入,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咬定青山不放松。近年来,大理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不断提高着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作,我市多次召开退耕还林工作协调会议,稳妥有序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并创新思路,采用小型无人飞行器进行航拍,收集退耕还林项目地块的地面现状资料,使流域面山25度及以上坡耕地做到应退尽退。”市林草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杨发春介绍说,“在我们看来,退耕还林和陡坡耕地治理项目,既是生态工程,又是廉政工程,同时还是惠民工程。它不仅让山定了权、树定了根,还让人定了心。”

退耕还林和陡坡耕地治理带来的“绿水青山”,不仅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催生了新的“生态经济”。

在太邑乡,经过陡坡耕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处处可见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的景象,成片成片的核桃林、梨树林以及车厘子基地等,在形成四季不断美丽风景的同时, 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太邑乡陡坡耕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农户除了每亩能领到1500元补助资金外,政府还根据农户意愿提供树苗,树苗栽下后权属为农户自己所有,收益也归农户所有,这样的政策让群众十分满意。” 杨发春表示。

灵山秀水,流金淌银。据了解,2002年至2004年,大理市组织乡镇完成了8.26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工程涉及9个乡镇和大理经开区、大理旅游度假区,截至2018年年底,配合财政部门累计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2286.48万元,惠及24909户84852人;2008年至2015年间,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及乡镇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核桃4.76万亩,培训退耕农户12947人次、建成基本口粮田1.9466万亩;2015年至2018年间,完成了1.49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及0.5万亩陡坡地治理项目,项目惠及3998户16813人。截至2018年,已下拨种苗及造林费736万元,配合财政部门累计兑现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治理项目生活补助资金830万元。

湿地建设 净了水质 美了家园

在上关镇,罗时江湿地管理人员苏继光无论上班还是闲暇时,看到的全是风景:粉色的荷花花开正艳,金色的稻田一望无垠,蓝的天、白的云与湿地公园相间如画。微风吹过,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波浪,岸边芦苇哗啦啦作响,与周围的绿意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现在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河道管理员、滩地管理员等人数也不断增加,为洱海保护筑起了一道道坚强的堡垒,以前垃圾乱丢、污水横流的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苏继光说,“特别是罗时江湿地建成后,不仅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而且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我们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喜欢在茶余饭后去湿地散散步。现在上关兆邑片区湿地也马上就建设完成,我们的环境肯定越来越美。”

“兆邑片区湿地目前还在建设中,等建好了,兆邑村将再次迎来华美蜕变,到时将处处是山清水秀的靓丽、鸟语花香的景观。”市洱管局工作人员、兆邑片区湿地项目负责人李宏亮笑着说,上关镇兆邑村紧邻罗时江湿地,罗时江入湖水量占洱海来水量的13%,上关兆邑片区湿地恢复对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当前水质状况、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构建洱海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为先,生态为重。为提升洱海水质,确保一泓清水入洱海,大理市积极探索湿地建管模式,将“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相结合”,并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洱海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实施。目前,大理已建成罗时江、九溪、荷叶洲、洱海月、北三江等湿地,正在建设的有上关兆邑片区湿地、塔村湿地等。

“上关兆邑片区湿地共900亩,通过与前期湿地工程相连接,采用近自然生态复合湿地工艺,由塘库系统、表流湿地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根据现状村落及水系分布情况分为三个区域。A区有444.92亩、 B区有204.84亩、C区有259.89亩,目前已完成了施工便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以及主体工程施工、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监理招投标工作, A区、B区、C区地形水网构建、水生植物种植、栈道基础钢管桩打桩也已完成,拦河闸基础开始围堰施工,湿地进出水口正在施工。” 李宏亮介绍说,通过项目实施再加上前期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将有效减少罗时江河流的入湖污染物,实现其优越目标的水质净化效益及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显现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效果。

苍洱绿意浓,分明是画图。如今的大理,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生态优了、家园美了、群众乐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正从规划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部分图片由环湖生态修复组提供)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