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7/m20190715ba400666e46245ce96a89e867819bc27.jpg
说到与“井”有关的成语,连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会争抢回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两个成语的主体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喻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07/16/020931.html

等待处理…

天井之美

作者 钱续坤
2019年07月15日  浏览量:2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说到与“井”有关的成语,连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会争抢回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两个成语的主体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喻义特别接近,一般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眼界狭窄或学识短浅之人。孩提时代懵懂无知、阅世不深,被人比作“井底之蛙”从不气恼;并且意外发现,“坐井观天”曾是乡间百姓的一种生活常态,不仅没有半点贬损之意,反倒别具风韵雅致。

这“井”并非挖在地下用来取水的“水井”,而是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的“天井”。老家的房子比较接近传统的徽派建筑,天井与院墙、照壁、窗牖等,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下往上仰望,天井只是呈长方形的那么一块,不像粉壁、黛瓦、马头墙那样讲究错落有致,但其集通风、透光、排水、安防为一体,不仅非常符合建筑学的原理,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用自然不可小觑。小时候,我们更乐意把天井叫作“天窗”,甚至借用乡间俚语“打开天窗说亮话”来加以佐证;不过这“天窗”无需人去主动打开,它一年四季都敞开着胸襟,下接地气,上达云影;它白天黑夜都睁开着眼睛,外视星辰,内看温馨。坐在这“天窗”之下,我们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雨听叮咚,雪赏鹅毛,真正享受到“坐井观天”的别样情趣。

童年时都有晨起赖床的毛病,当天井里流泻而下的阳光充溢了房屋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喜欢爬向靠近天井的窗台,安静地抬眼望天。尽管只有窄窄的一方天地,可呈现的形态倒也美不胜收:有啁啾的鸟雀倏然掠过,有银白的云朵悠然飘远,有紫红的枫叶孑然落下……凝望得时间长了,还会蓦地发现,那天井居然“活”了起来——流云带动了天井,使得那精心镶嵌于屋顶上的图画,朝着与风相反的方向游移,那场景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当然,这是视觉发生了偏差的缘故,可在孩童满是诧异的眼里,这天井那么奇妙无穷,那么别有洞天呀!

族人云:晴天阳光照进天井,即是“洒金”;雨天雨丝飘进天井,便是“流银”。这种富有想象力同时饱含吉祥口彩的比喻,对于刚刚启蒙的孩子来说,无疑具有超强的诱惑力,所以每到雨天,不再出门撒野的我,总是端来一张矮板凳,双肘衬膝,痴痴地望着那晶莹的雨丝淅沥而落,那豆大的雨花隽永而滴,那滂沱的雨线倾泻而下……无论是雨雾还是雨幕抑或雨帘,在我的眼中都是一幅幅气韵灵动的唯美画面,让我为之倾情,甚至为之幽怨:难道这院落不怕被水所淹吗?事实上,雨水通过天井落到古朴的院中,一般很难形成郁积,因为四周的石槽会将其引入地下的阴沟,然后通过屋外的水渠排泄出去。族人对此更是津津乐道,说这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充分体现了普通人家渴望聚财招宝的夙愿。另有民谣唱道:“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或许,每一个天井里都蕴藏有这样的美好祈盼吧!

夏夜闷热,在当时还没有空调与电扇的时代,天井之下布满苔藓的院落,绝对是一家人泼水纳凉、喝茶聊天的最佳去处。搬来一张竹床,端来几把矮椅,其情融融地围坐一圈,其乐陶陶地摇风打扇,或家长里短,或鬼怪神仙,或酣然睡去,要多幸福就有几多幸福,要多惬意就有几多惬意。而在天井之上,那巴掌大的一块星空永远是我目力聚焦的中心,皎洁的月光像轻纱,闪烁的星辰如烛豆,无数次幻想,牛郎织女能在鹊桥相会,嫦娥吴刚能在蟾宫相见……偶有流星迅捷滑过,便一骨碌从竹床之上爬将起来,匆忙奔向屋外,极目追寻那扫帚一样的尾巴在哪个方向消失;有时错将打着灯笼的萤火虫当作令人悬疑的流星,及至光着脚丫扫兴而归,总是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起来。

从拟人的角度,有人把天井比作中国古建筑的“眼睛”,而我更愿意把它形象地称之为“气口”。因为有天井的房子,便是会呼吸的房子——借助一个神奇的孔洞,房屋呼出了浊气,吸进了生机。长期生活在这“气口”之下,怎能不“荡胸生层云”,又怎能不“豁然从所如”呢?

——原来,天井之美,美在精巧构筑,美在温馨回忆,美在吐故纳新!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偶遇一些小风景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