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7/m20190703ef859ca3f17e4c40a38f82ac3a585768.jpg
在文学作品里,作家们总是喜欢借用微小的事物来抒发乡愁。如一首歌曲、儿时爱吃的东西、角落里摇曳的灯影亦或是窄窄的船票……它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07/04/020824.html

等待处理…

洱海乡愁

作者 王承纲
2019年07月03日  浏览量:6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文学作品里,作家们总是喜欢借用微小的事物来抒发乡愁。如一首歌曲、儿时爱吃的东西、角落里摇曳的灯影亦或是窄窄的船票……它们浓缩着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幸福记忆。

洱海是大理一景,对我来说却有遗憾。高中的时候,在洱海边骑行,看到湖面上油腻的蓝藻,生了绿锈的垃圾,逼人倒退的腥味,让我印象深刻。自此以后,一提起洱海,我心里总会生出疙瘩,多有不安。

然而说起我的乡愁,洱海是避不开的。乡愁,便是人离开某个地方,就会对这个地方心心念念。《华严经》里写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颇为深刻。一滴洱海水,流经大理的八水三川,孕育了南诏、大理国,形成独有之多元文化,烙印在每个大理人灵魂深处。就算离家万里,眷恋的东西背后,抹不去的是洱海的印记。它总能在任何时刻,带你飞回起点,拾起散碎在旧时光里的温暖。

去年7月,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在环海西路边的一个村庄里住了一段时间。每当散步在洱海边,总能看到清澈的水中,成群小鱼游过,宛如乐符在水草编织的线谱里穿梭,漾出清凉的旋律。湿地枯草丛边,成群结队的野鸭游过,拖出闪着微光的涟漪。远方的天水之间唯有蓝色,纯粹得分明,像极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水彩画。看着这样的洱海,我感觉到舒坦,有时甚至有融入这片明媚中、成为它的一部分的冲动。

记得之前去才村,鸟语花香,绿茵环绕之处,藏着污水净化池。在靠近净水出水口的池子里,红白相间的金鱼静静地躺在水底白沙之上,偶尔动一下,仿佛睡梦人在呓语。同去的人对此很好奇,工作人员解释,“养鱼先养水”,金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稍微有点污染,金鱼便活不下去。据说这样的污水处理厂还有10多座,假以时日“洱海清”将不是梦。去年12月,央视综艺《国家宝藏》的播出,让“洱海卫士”出了名。在工作的地方经常能看到他们,大多是周边的村民,每天要清除洱海里的藻类和垃圾。联想到洱海湖岸线长达117公里,再算上社会人士、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的加入,保护洱海真称得上是全民参与了。

不过忧虑没有消失。2018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28万人次,与此同时,在洱海里“洗车”“洗衣服”等新闻不绝于耳。记得之前有媒体报道过,号称“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出名后迎来大量的“素质”游客,穿过的鞋套遍地乱扔,有的人还往盐湖里乱扔垃圾甚至小便,最后景区不得不限流。当然通过限流,能恢复景区生态也还差强人意,但如年保玉则等景点因游人破坏导致无限期关停,只能成为遗憾。洱海自然不能重蹈覆辙,毕竟观赏作用只是其一,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破坏者是不被欢迎的。

如今,每天傍晚只要时间充裕,我都会去大理全民健身中心旁的洱海湿地走一走。那里很热闹,有热烈的广场舞、飞扬的风筝、嘹亮的歌声……但更多的是散步的人群,他们穿梭在沿湖的林荫绿道中,在多彩的灯光下,洋溢着满足的神情。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惊喜,更是一种幸福。但我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便是幸福最好的模样吧。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