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山的逶迤,水有水的壮阔。然而,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却是婉约柔美的。她容纳了苍山十八溪的心曲,拥怀了无数白族儿女的畅想。她如诗般绮丽、如画般飘逸。千百年来,她用她的仁慈温良,静静地、执着地守护着她的子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年四季中,她和她的子民每一天都上演着平凡而感人的“洱海故事”,让涓涓清流弹奏着最动人的幸福乐曲。
春之美——
春天来了,暖暖的阳光洒在湖面上。山也青青,水也蓝蓝,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银桥镇马久邑村的洱海边、大街小巷,一些老奶奶的身影显得格外显眼。她们头发花白,脸上挂着微笑,有的弯着腰,手拿扫把清扫着大路上、沟渠边的垃圾;有的手拿《文明观鸥倡议书》,用不是很熟练的普通话向游客及行人宣传保护洱海、文明观鸥。已85岁高龄的杜锡凤奶奶得知村委会要组织活动时,不顾家人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活动。杜奶奶说:“我们从小喝着洱海水长大,保护洱海,我们也应该尽尽力,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奶奶主动到洱海边做文明观鸥宣传员,到村心巷道做清洁员,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大理这座城,也成为蓝天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夏之火——
炎炎夏日,火红的太阳明晃晃地照在洱海上,蜿蜒的岸边,有一群人顶着似火的骄阳在穿梭,他们或扛着工具,排污查源;或举着相机、拿着笔记本,探寻记录。他们是洱海“母亲湖”的守护者,也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队的队员们。
顶在前面、干在难处。对这些工作队员来说,十天半月回不了家是常事。郭炳帅是湾桥工作队的队员,他说:“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我和所有参与保护治理洱海的人一样,从未有怨言,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份承诺,一份有关于‘母亲湖’‘她好我也好’的承诺。”郭炳帅说:“可我心里一直有个遗憾,我闺女9岁了,特别喜欢游泳,她说希望爸爸能带她去游一次泳。可是从年初到年尾,我只能一次次对孩子说抱歉。”
在洱海边,像郭炳帅一样的队员不在少数。市农业局农技中心的杨益民患有胰腺炎,医生要求他静养几个月。然而,在治疗一周后,他不顾医生的叮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说:“一天没看到洱海的情况,这心里就不踏实。与其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看看洱海,洱海保护得好了,心情也就舒畅了。”
秋之获——
秋高气爽,月朗风轻。
清晨,初升的太阳投下柔柔的光,洱海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正值新学期开学之际,位于洱海边的银桥镇磻溪完小的学生杨颖一大早就到了学校,她要和同学们一起上一堂特别的“洱海保护第一课”:学唱洱海保护歌曲、学习洱海保护教材、做水质测试实验等。看着实验器材中的清水被污染只需两秒钟,可净化过程却用了3分钟,净化效果还不明显,同学们感到很震撼。“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保护好洱海,要努力不制造污染,因为污染起来很容易,可是要净化却很难。”杨颖说:“我们虽然年龄还小,但我们都是洱海的孩子,我们要向叔叔阿姨们学习保护洱海,当好小宣传员,号召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洱海,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冬之歌——
冬天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洱海带着对春的惋惜、夏的感慨、秋的眷恋,吟咏着一首首生命赞歌。
天刚蒙蒙亮,大理镇阳和多塘水管员赵文就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补植补种、清理尾水、打捞浮萍、除草清淤、疏通沟渠……
那天,当他和往常一样来到阳和生态库塘排查出水口封堵情况时,发现库塘出水口漏水了。若是不封堵好,生态库塘的水就会顺着河道直接流入洱海。于是,赵文冒着严寒穿上雨衣跳入水中封堵漏水口。可是生态库塘水太深,他发现自己穿着雨衣根本无法操作。为及时封堵住漏水口,赵文当即脱去衣服,赤身潜入塘底封堵漏水口。有人不解,问他:“你就不怕冻坏了吗?”赵文的回答很简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波涛蓄势,起于涓滴。在大理这片土地上,从耄耋到幼童,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群众,每一个人都是“洱海卫士”,无论寒来暑往,无论四季更替,他们用脚步丈量海情,用汗水守护碧水,用点滴凝聚巨变,谱写出一曲洱海保护最真实、最动人的壮丽篇章,折射出一幅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恢宏治海画卷。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