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4/m2019042917a4777845aa440ba3e16f65e967939d.jpg
对某种物件的喜爱或者欣赏,人们常常用“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来加以形容;唯有陀螺有点例外,因为它是不能总握在手里的玩具。陀螺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04/30/020193.html

等待处理…

陀螺之美

作者 ○钱续坤
2019年04月29日  浏览量:4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对某种物件的喜爱或者欣赏,人们常常用“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来加以形容;唯有陀螺有点例外,因为它是不能总握在手里的玩具。陀螺的舞台是比手掌宽广了无数倍的大地,它的宿命是愿意一次又一次接受鞭子的无情抽打,并且在快速地旋转中划出世上最优美的弧线;一条又一条弧线纵横交错地连缀起来,于是陀螺幻化成一只不知疲倦的梭子,编织成我们童年时代五彩斑斓的梦。

陀螺在当时物质匮乏的乡村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木制或竹制的比比皆是,当然也有金属制作的——拥有那样的一只,可不知要羡煞多少钦慕的眼神。其外观上圆下尖,呈倒立的圆锥体,不过底端都嵌有一颗钢珠,条件不允许,也有用图钉代替的,这样更能助力陀螺的旋转实现“加速度”。用绳子仔细地在其上端一圈圈地缠好,然后展臂一放,陀螺便像蹒跚学步的孩子,颤颤巍巍地转动起来;而要让它在大地上学会真正地直立,看上去更富质感,更具美感,则只有挥动手中的绳子,不停地抽打它,鞭笞它,否则它就如同伸手向父母讨要不到东西的孩子,顽皮地赖在地上就是不起,让人哭笑不得,使人忍俊不禁。

乡村的庭院大多坑洼不平,陀螺旋转在其中,很难有用武之地;村头的晒场或校园的操场肯定是陀螺钟爱的“舞池”,那形形色色的“舞者”滑行在“池中”,或像芭蕾那般温文尔雅,或像探戈那般沉稳大方,或像拉丁那般激越奔放;而在我的眼中,陀螺更像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单足在冰上独舞,那种酣畅淋漓,那种纵横捭阖,那种肆无忌惮,岂是其他舞蹈可以比拟的。只不过,响鞭是它终生唯一的背景音乐——事实上,这背景音乐因响鞭的材质不同而有所区别,碎布条做的比较沉闷,柳树皮做的相对清脆,蓖麻绳或尼龙绳做的拿在手中,既轻盈又响亮,仿佛骑马的汉子挥舞着马鞭,驰骋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甭提有多神气了。

美好的场景总是停留在记忆的深处,时光的响鞭一直驱使着陀螺不停地旋转。从眼前的实物旋转成心头的块垒,那只看似寻常普通的玩具,在大人们的眼中便有了诸多象征与隐喻的色彩。“小时候/故乡是一只杂木削出的陀螺/瘦瘦的村路/是一根短短的鞭子/无数次抽打出/童年的欢乐……”诗中,陀螺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散文家韩浩月对此有着精彩的类比,他说陀螺和风筝一样,都是很容易失去故乡的——如果风筝的旅途是天空,那么陀螺的行程便是大地;如果风筝惦记的是一条细细的线,那么陀螺牵挂的便是一根长长的鞭。诗人北岛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述写童年时玩陀螺,开始还是愉悦的语气,结束时就有了警世的味道:“抽得越狠越顺从,不抽就东摇西晃,得意忘形。”这与父母对我们年少时“不打不成器”的厉声训诫,原来是语出一辙呀!看来,生活的哲理都蕴含在日常的琐屑之中,只是你没有用一双慧眼去洞察去发现而已。

既然陀螺做出来就必须坦然面对被鞭挞的命运,并且抽打得越厉害,旋转越欢快;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呢?道理同样如此,磨砺得越到位,意志越坚强;历练得越吃苦,品质越优秀。司马迁所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就是鲜明的事例。即使没有人鞭挞你,你也得想办法学会自己鞭挞自己,这样才能不让身心疲惫,不惧流年沧桑,你会昂首挺胸地身处危难与窘境之中,坚信远方春风和煦,眼前百花芬芳。

“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轻声吟唱着民谣歌手万晓利这首名叫《陀螺》的歌曲,我愿意成为一只快活的陀螺,以旋转的姿态迎接命运的挑战,并且在旋转的惯性中活出真实的自己,展示精彩的人生!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苛求与感谢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