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市民文明素质、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正快步向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迈进,2014年和2017年连续两次接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2018年2月,我市再次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期,全市上下正打好路域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植绿添绿、市容市貌管理、环境卫生巩固等“组合拳”,深入推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整治路域环境 改善沿线面貌
为进一步营造“畅安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改善公路沿线环境面貌,我市按照“属地负责、行业执法、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全市路域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对公路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以及占用公路和人行道停车、侵害路产路权、随意设置广告招牌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全力开展综合整治。截至目前,下关镇已对大凤路沿线餐饮客栈标牌和门头广告进行综合整治,拆除店牌40余块,没收占道广告牌22块。大理旅游度假区、大理镇共收缴占道广告牌83块、椎桶16个、电瓶车3辆、其他违章物品2车,查处占道经营3起,拆除私搭乱建钢架棚35户约1020平方米,拆除不合格门牌店匾125块,清理灯箱15块、临时广告牌46块、占道停放电瓶车60余辆。湾桥镇共拆除临时搭建59处,收缴不规范广告牌206块,取缔湾桥街小菜场,同时对破损绿化带及人行道进行修复。上关镇查处违规设置广告牌经营户17户,并积极劝离占道经营者。双廊镇对路域两侧占道摆放广告牌进行清理,共清理灯箱6个、广告牌11个。挖色镇共清理环海路沿线建筑垃圾25吨,规范堆放建筑材料6处,规范船只摆放7艘,拆除侵占路域广告牌3块。喜洲镇、银桥镇、海东镇、凤仪镇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综合整治工作。
严查交通违法行为。一是狠治“三驾”“两牌”违法。采取错时勤务、昼夜巡查、定点蹲守、分散设卡等方式,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密度、频率和效率,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违法,持续形成严管高压态势。二是开启全市拖车模式,严查“三乱”“两闯”违法。以“违停必罚、乱停必拖”为总要求,调用22台拖车,内外勤联动,采取多种手段严格对违法停车予以处罚,加大“两闯”违法查处力度,规范动静态交通秩序。2月16日至18日,共查处大凤路、大丽路沿线各类交通违法649起。
从严规范经营行为。一是查处无照无证经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道路两侧各类经营户开展检查,检查是否依法登记注册,是否亮证照经营。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严格检查其是否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对无证生产经营的,依法查处取缔。共检查经营户432户,发出整改通知书127份,补办营业执照32户,取缔无照经营户12户。二是对占道经营、偷排乱排污水、不执行“门前三包”规定的违法违规经营户实施联合惩戒。将经营户的各种违法行为归集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形成“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工作局面。
美化提升户外广告。一是重点对环城路沿线不符合规范设置的广告牌匾进行集中整治。共拆除违规广告牌匾618块,其中外墙立式招牌58块、墙体广告268块、移动式水牌117块、门头招牌175块,拆除面积约2100平方米。二是及时对下关城区医疗广告进行摸底排查,将排查出的三轮车身、出租车、班线车坐垫套及部分公交车身有医疗广告的情况进行处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果屑箱医疗广告清理。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品质
市政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和城市形象,我市着力完善下关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在加快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下功夫,稳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加快市政道路提升改造。我市于2016年编制了《大理市下关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市政路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包括建设路等9条市政路网,总长21490米,总投资 192282.3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交通标线、标牌等。根据《大理市下关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市政路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采用分期分批建设原则,2019年计划完成投资7500万元。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一是加强市政道路日常管理维护。安排专人每天对下关城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及金星河、后河进行循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市政路灯日常管理维护。根据工作实际,成立具体抓落实的两个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轮流值白班和晚班,晚班主要负责夜晚巡查、及时故障排除,白班根据晚班巡查记录,对难以及时排除的故障进行处理、维修。
加强植绿添绿 优化人居环境
园林绿化可为城市增色添彩,我市始终把城市绿化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不断加大城市植绿添绿力度,优化人居环境。
加强绿地日常管护。为确保绿地整洁、无杂草生长、四季常青,相关部门加强对绿地日常管护的监管工作,按照“每日巡查,每日通报”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整改,确保了绿地长势好、景观效果好。截至目前,共计通报整改100余条。
抓实城区绿化种植补种。玉玑巷补种桂花137株,洱河南路种植香樟330株,泰安桥头及文献隧道种植大青树24株,泰安桥头绿地恢复1500平方米,儿童医院种植香樟45株、广玉兰56株,西环线补植塔柏452株,投入约889.1万元;在建设路、广电路等补植小叶榕、香樟、广玉兰、雪松等共计130余株;改造水文路、煤监局绿地、电视台绿地1400平方米;大凤路补植玛格丽特、黄冠菊11330平方米,投入约220.8万元。
做好整形修剪工作。对国道214线北五里桥至上关段及七里桥段至阳南河段灌木进行造型性强力修剪,对草坪及边坡杂草进行断根性处理,共计清运杂草及垃圾389车,修剪面积7660平方米,修剪中央绿化带大青树915株,叶子花整形修剪3000多丛,分车带花灌木整形修剪60千米,边坡大青树修剪2000株;对大丽路(海关至阳南河段)分车带红叶李281株进行整形修剪。
强化市容管理 树立城市形象
市容市貌是城市的“脸面”,我市着力强化市容市貌管理,在强化占道经营管理、依法整治占用人行道停车、整治“城市牛皮癣”等方面下功夫,让城市更“畅、洁、美”。
强化占道经营管理。对占道经营较突出的各农贸市场、菜市场出入口、学校周边、车站码头周围等地段(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共出动车辆11250余车次,执法队员37520余人次,清理占道经营29369摊次,教育规范临时摊点16690余摊次,处罚占道经营2015摊。同时引导摊贩有序规范经营,杜绝乱摆乱卖。
依法整治占用人行道停车。充分发挥交警、城管联勤联动机制,加大机动车上人行道处罚力度,张贴《违法停车告知单》27640张,处罚1900余起。
全力整治“城市牛皮癣”。共清理乱张贴广告60278张,清除乱涂写广告29465条,共计面积约7970平方米;处罚擅自在公共场所张贴广告和擅自在公共区域设置户外广告牌案件44件;对下关城区20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12个农集贸市场发出《大理市下关城区开展小广告专项清理整治通知》37份,及时开展城区设置公共张贴栏前期摸底工作,目前已选址15个公共张贴栏。
巩固环境卫生 夯实创城基础
环境卫生重在日常管理,我市将环境卫生工作列为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来落实,层层分解工作责任,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效巩固环境卫生质量,夯实创城基础。
全面实行“三定两保”。实行“三定两保”即定路段、定人员、定职责和保安全、保质量的管理方式,通过加强考核管理、增加清扫保洁人员、加强卫生死角排查和重要节点整治等具体措施,完成市辖区内约200万平方米道路(含公园、广场、街道和人行道内13万多平方米带状绿化带)的清扫清捡、932只果屑箱清掏及185只老式果屑箱清洗,并对下关城区广告牌果屑箱日常管理维护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街道无零星垃圾、绿化带内干净无杂物、果屑箱外体干净整洁。
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积极高效完成市辖区内2361只圆形垃圾桶、155只镀锌板垃圾桶、7个垃圾收集点和240只垃圾箱体的收集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收集清运量约200吨,清运率达100%;安排专人对城区垃圾桶、箱体点位和155只镀锌板垃圾桶进行巡回清洗,调度洒水车对辖区道路进行巡回洒水,日均洒水量约45吨;每天完成30吨粪便的日常清运处理。
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常态化对城区卫生死角、雨后道路泥沙、绿化带烟头和果皮纸屑、节日垃圾等生活垃圾进行清理,积极组织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认真组织人员刷洗建设路人防通道和冲洗云岭大道雕塑;整治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脏乱差”现象,全面消除下关城区卫生死角和盲点。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一批市政道路得到全面改善,一批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圆满完工,一批城市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提升,一批困扰多年的城市沉疴痼疾得到有效解决,城乡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下一步,我市将矢志不渝地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