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9/1/m20190106d9121da0465849cd99f5b32663ae87e5.jpg
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是一个高山里的村子。从祥云县城出发,沿双向柏油路蜿蜒而行,山色清奇,让人心旷神怡。越往高处深处行进,越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9-01/07/019291.html

等待处理…

罗晃兆:土陶是一家子的生计

作者 又 凡 文/图
2019年01月06日  浏览量:3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是一个高山里的村子。从祥云县城出发,沿双向柏油路蜿蜒而行,山色清奇,让人心旷神怡。越往高处深处行进,越觉莽莽群山如同画卷,天高云淡,恍入仙境。

上够了坡,又开始下坡,不多久便在一个小山坳里,见到躲着的大营村。祥云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罗晃兆的家,就在这里,烧制土陶的窑,一新一旧共两个,就在他家背后一个小山坡上。

寻访罗晃兆当天,来到村子,见10多人抱手等待,问及罗晃兆家,他媳妇就在其中,原来正和大家等着接幼儿园快放学的孩子。她即刻打电话给罗晃兆,得知他在做客回家的路上,让我停好车,等他一起回去,并跟我讲车子可以停在卫生室铁门前,反正也没有人和车进出。总之是一个已经渐渐新式,有了幼儿园和卫生室之类的机构,但人流不多,卫生室大门都可以停车的村庄,现代生活正慢慢渗透其中,但又保持了民风的纯朴,以及慢调的山里农家生活。

罗晃兆做客回来了,满脸笑容地招呼我进他家。他个子不高,面色偏黑,穿着厚实的迷彩大衣,质朴的笑容里带着山里人特有的谦恭。边走边聊,得知他1961年出生于这个村子,八九岁就和制作土陶的爷爷和大堂哥玩泥巴,见车子(打丕机)空着便揪一坨泥巴做一个罐子什么的玩,到22岁正式和大堂哥学做土陶的时候,其实已经基本都会了。从那时起,罗晃兆烧制土陶的收入,便成为一家人主要的花销来源。

说着便到了制作土陶的工坊。首先看到门口和院中堆放的柴火,大多是晒得开裂的松柴,都是山里干的、朽的、断的松树,捡回来稍加砍截,备下,就是上好的烧窑柴火。工坊一共两个窑子,一旧一新。旧的是大窖,拿石头和土砌成,用来烧制大件陶器;新的是政府相关部门据相关政策,投4万多元给建成的,红砖镶砌,十分规整气派,用来烧制小件陶器。院心一个花岗石砌成的圆形浅池,用来和泥。泥池正上方,是制丕间,光线暗淡,墙角堆着许多制好的罐子,还有一只烧裂的鳌鱼,正是大理州非遗中心展示的那种,在大理很多地方,传统在楼上的佛堂,都要供奉一对鳌鱼,辟邪招吉。

“如果不是烧裂了,早被人拿去了。” 罗晃兆说:“这鳌鱼每年都要卖五六百个。”

鳌鱼造型古拙,张着扁扁的大嘴,扁扁的牙齿看上去一点都不凶,反而有点憨态可掬,鱼鳍高高翘起,做欲飞状,整条鳌鱼呈青黑色,黑中带金,上过釉,光洁可鉴。细看,在鱼鳍处果然有细细的裂纹,现出点点细沙般的陶质。

原来,在烧制时,如果心急陶件干不透就入窖,会烧裂。

罗晃兆边聊边揪了一坨碗大的泥,在手中迅速揉捏,之后坐到制丕机前,不到两分钟,便成形一只小花罐,正是大理客栈插花风靡的那种。

土陶的制作,关键在土。大营村就有这种特殊的陶土,世代取之不尽,才有了土陶工艺。每年,罗晃兆都要到山里挖五六天的陶土,差不多够一年用。原先挖陶土的地方,后来盖成养鸡场,他就到另一处挖。

“那股陶土好几年前就找好了!”他不无得意地说。

将挖好的陶土拉回家后,需要将其晒干,敲细,在泥池发一晚上的水。接着在泥池踩泥,过去用牛踩,把牛眼睛拿黑布蒙上,让它不停地在圆池里转圈,直到将泥踩得细细的,后来有段时间,牛卖掉了,只好用脚踩,现在则用旋耕机搅拌了。

踩好的泥要用塑料布捂起来,造形前,取一大块,先用泥弓一遍遍拉,再用铁铲用力拍打至粘连,使泥更加细腻柔软,最后才根据所造器皿大小取适量陶泥,在制丕机上造形。过去,制丕机用的是脚踩带动皮带,从而带动转盘,今天,电一插就好。不过,大件器皿,还是要用脚踩带动转盘,因为电力不好掌控。

造好型,晾上一两天,就可以上釉了。上罢釉,再晾8至10天,即可上窖烧制,一般烧一天一夜。如果烧的时间不够,或火力过小,烧出的器皿就会发红,不够坚硬,但也能用。如果火力过猛,或烧制的时间过长,则器皿就会坍塌,化成一团。同一窖中,也会因为所处位置不一样,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可谓变化无穷。这种变化,以及不确定,正是土陶的艺术魅力之一,即:没有两件土陶是完全相同的,无论造型还是色彩,但也没有两件土陶,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都是土丕,都是在大致色段之内,但细微差别,无论在色彩和造型上,都是变化万千的。

罗晃兆家的土陶,过去腌菜罐、水罐、大瓶、小面瓶(用来装面)烧得多,一窖出来,上禾甸街,一天就卖完了。当时最好的腌菜罐,5元左右一个。2002年前后,由于大量的塑料瓶、桶进入大营,烧出来的东西再也卖不掉,罗晃兆的土陶制作,也不得不空了七八年,直到后来政府重视,城市生活如大理客栈、时尚小店对土陶的需求,才又慢慢恢复,像茶具、瓦猫、鳌鱼、酒壶、花瓶、腌菜罐、花盆这几年销量都很好,再次成为一家人的生计,所烧制的作品,多次获省、州奖项。这几年,他还传授过近30人土陶技艺。2014年,罗晃兆被云南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工坊出来,罗晃兆带我进他家小坐。院子一角,全是盆栽的花花草草,那是自家烧的花盆,自家栽的花草。艺术从来都不会脱离生活,一个这样爱美的人,能将土陶制作得精美、实用,便在情理之中了。

罗晃兆,男,1961年出生于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八九岁跟着制作土陶的爷爷、大堂哥玩泥巴,22岁正式和大堂哥学做土陶,其后从事土陶制作至今已有35年,期间传授过土陶技艺近30人。2014年被云南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大理市总工会关于开展云南省第十五期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通知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