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8/11/20181130138993f664624eeab9de3aa3f75e5c59.jpg
在大理古城,有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团结社科力量,汇聚精英人才,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努力探索各个领域,谱写改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8-11/30/018994.html

等待处理…

坚定文化自信 传播优秀文化

——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巡礼

作者 董利伟/图
2018年11月30日  浏览量:2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大理古城,有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团结社科力量,汇聚精英人才,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努力探索各个领域,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在苍山洱海之间,有一群热心人,他们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历史文献,调查了解民俗风情,整理出版各类书籍,为弘扬大理优秀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这就是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的文化守望者、传播者。



团结社科力量

汇聚精英人才

 研究历史文化



为探讨、研究大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风情,进一步推动大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1997年初,在原州市老领导张旭、李一夫和学者周祜、杨延福的倡议下,学者张锡禄、段伶、杨恒灿等人在施珍华家共同商量,提议成立“大理市白族文化研究所”,并拟出报告。

中共大理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批转市委宣传部处理,于1997年批复同意成立大理市白族文化研究所。2007年该所更名为“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由张锡禄任所长,杨恒灿任副所长,全所有职工7人。

为提高学术品位,便于开展各项工作,研究所聘请了在历史、文化界知名度较高的白族学者及在职领导尹俊、杨明、马曜、张旭、杨永新、李一夫等6人为顾问。与此同时,还聘请了25位兼职研究员。

这些人中,有的是有名望的领导者,有的是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人才聚集,精英荟萃,为历史文化研究所顺利开展工作拓展了视野,开辟了渠道,拓展了研究领域,加快了研究成果的出炉。

全所人员在张锡禄所长的率领下,凭着顽强拼搏、知难而上的毅力,发扬积极探索、奋发钻研的精神,不计名利,不讲得失,勇于担当,在继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永不止步。

他们先后做了以下创意文本:大理古国王宫项目建设文化创意文本及鸟瞰图、大理剑川沙溪旅游古镇项目建设文化创意文本、大理剑川沙溪白族本主文化园、大理茶马古道项目建设文化创意文本及鸟瞰图、大理南诏太和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文化创意文本及鸟瞰图、大理中和村建设文化创意文本及鸟瞰图等10多项文化工程。



开展学术交流

深入采访写作

 出版众多书籍



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积极参与国家、省、州、县(市)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长期与大理州南诏历史研究会、大理州白族学会、大理州孔子学会及各县(市)文化馆(站)交流合作,共同研讨学术业务,广泛交流学术成果,并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张锡禄所长在1995年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讲学,他还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内外电视台的学术专访。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其研究成果连续5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全所研究人员勤奋工作,发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作风,到广阔的田野中学习、调查、采风。他们在巍山文化遗址、漾濞苍山岩画、龙尾关古战场上留下了足迹,在双廊、挖色、海东的田野和农家中洒下了汗水,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寺庙、殿宇掩映着他们的身影。

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的一贯方针,先后出版了《大理喜洲文化史考》《白族曲词格律通论》《白族佛教密宗》《大理古碑研究》《白族心史》《大理抗日战争中的人和事》(第一、二辑)、《喜洲古宅里的身影》《白族古渔村》《南诏大理白族史论集》《大理历代名碑》《白族美术史》《大理当代文化名人》《白族建筑艺术》《大理国史》《白族本主》《大理神秘的伊甸园》《大理·中国佛教早期活动胜地》《大理白族教育史稿》《白族著名历史人物及其哲学思想》《大理民间中草药》《大理古碑存文录》《剑川石宝山考释》《茶马古道上的明珠·沙溪》等40多本专著,并推出了老中青研究人员40余人。

张锡禄所长出版了《元代大理段氏总管史》《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等4部著作,副所长杨恒灿出版了《苍洱风云》《白乡恋歌》《南丝路上的足迹》3部专著。

这众多书籍集历史性、文化性、学术性、可读性为一体,深受读者的喜爱,同时为研究、传播大理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办公益讲座

讲好大理故事

 传播优秀文化



为讲好中国大理故事,广泛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从2016年起开办了公益讲座。所谓公益,就是不收取任何费用,愿听者自来。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屋内,容纳50多位听众,讲座主要由张锡禄教授及其助手董利伟负责,每讲课前三天就通过个人微信及研究所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发出通告。他们事先做好规划,制定方案,联系主讲老师,有时还帮主讲老师制作课件。每逢星期六下午2:00,四面八方的听众远道而来,房内座无虚席,许多时候后来者只能在门外聆听。

讲座从2016年7月2日开始,张锡禄所长带头,一直坚持主讲了近二十讲。紧接着邀请了云南省原博物馆馆长、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昆声教授,白族语言学家、美国圣玛丽大学教授傅京起,中国著名白族语言学家王锋,著名作家李彪,白族舞蹈家杨学英,白族音乐家张绍奎,著名舞蹈家杨丽华,旅游文化研究学者杨斌,新闻广电专家郭锋,书法楹联专家马福民,写史作家陈永柱将军等4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精彩演讲。

他们中有的讲大理古代历史、白族历史文化、大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及贡献、大理抗战业绩、一带一路的研究、马帮文化、博南古道、洱海保护治理,有的讲白族音乐舞蹈、大理旅游文化、白族民居建筑,有的讲大理名联赏析、书法楹联艺术,有的以亲身经历回顾峥嵘岁月。这些讲座立意深远、内涵丰富,让听众耳目一新,如痴如醉,深受教育与鼓舞。

这些图文相济、声情并茂的讲座,受到现场听众,包括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大中学生、硕士、博士、大学教师、外国学者、工人、农民及外地旅游者的热情欢迎。主讲老师讲完后,留有3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交流、互动、谈感想体会、提建议和意见,有很浓烈的学术氛围。

截至2018年7月讲座共进行了100期,大理电视台从第30期开始,进行了近60期现场直播。通过网络和微信进行收看的人数已近30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要让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军;要紧密结合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扩展研究领域;要更深入地作调查研究,更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更加接地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俗、衣食住行都进行认真研究,为大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这真是:

历史文化研究所,群贤相继创硕果;

公益讲坛俊杰出,学术研讨勇探索。

史海文苑涌奇才,优秀文化亮点多;

无私奉献奋拼搏,更上层楼奏凯歌。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护洱海 三代人的古曲新编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