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在经过3年的脱贫攻坚后,到了今天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的决胜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少数党员干部则陷于“人乱、事乱、心乱”中,渐渐磨灭脱贫攻坚的耐性、热心和激情,逐步变得畏首畏尾和得过且过。于是,在有的脱贫攻坚领域显现出“贫者待扶,扶者已衰”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做到脱贫的推进有的放矢,攻坚的成效清晰可见,最终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呢?
首先,要静心。人乱如倾,事乱如粥,心乱如麻,唯有静心才能酝酿良策,才能聚焦精准。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千头万绪,及方方面面。面对严、重、杂的脱贫攻坚任务,党员干部要在“如倾、如粥、如麻”中解脱出来,静下心来,头脑才会“富”起来,思路才能“活”起来,才能认真查找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仔细梳理现时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精准措施和具体办法,脱贫攻坚才会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效果明显,从而树牢党员干部的脱贫攻坚信心,鼓足干劲投入到脱贫攻坚大会战中。
其次,要聚力。单枪匹马,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唯有聚力才能迸发战斗力,才能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面对有限的脱贫力量与较高的攻坚需求,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担当意识,时刻凝聚冲锋在前、吃苦在先和滴水穿石的精神。耐心帮助他们转思路,换观念,激发他们改变贫穷面貌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创造财富的自觉性。
同时,要积极推行“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实现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的转变,集中财力物力办脱贫攻坚大事、难事和好事,使扶贫资金用到举旗拔寨、攻关克难的刀刃上。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