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8/9/20180913e1a1e6fcaad74ebaab54dc2407347262.jpg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8-09/14/018313.html

等待处理…

大理市:乡村振兴步伐铿锵 宜居宜游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郭鹏昌 李俊波 摄影报道
2018年09月13日  浏览量:3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美丽乡村的蓝图令人向往,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始终坚持工作精力向乡村建设聚焦、组织力量向乡村建设聚集、资金制度保障向乡村建设倾斜,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整合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大理秀园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袁燕有她自己的答案。“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以‘南菜北运’政策为契机,在大理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冷库,现在合作社有428户社员,自有基地150亩。目前,合作社下属基地有3000亩,其中2300亩是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去年累计向外输送蔬菜9000多万吨,极大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的收入。”袁燕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主体承接支农项目,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支农项目广泛对接,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实现无公害蔬菜、粮食、烤烟、核桃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壮大生物药材、苗木花卉和观光农业,大理天赐蓝莓、云海芳草、花语牧场、夏夜星空、牡丹园等一大批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等业态快速兴起,在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同时,随着环洱海流域环境不断改善,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双廊古渔村、喜洲白族民居、周城扎染以及金梭岛、小普陀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知名景点,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乡村文化历久弥新

如果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筋骨,那么文化发展无疑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保护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我市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敬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大理乡村的鲜明特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理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本主节、火把节、绕三灵、霸王鞭、洞经古乐等白族传统文化争奇斗艳。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我市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本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走进大理床单厂艺术区,记者被一家工作室中极富大理特色的手工艺品所吸引——瓷蝴蝶、瓦猫惟妙惟肖,陶器、瓷碗千姿百态。在床单厂艺术区,像这样别具一格的工作室还有很多,陶艺、雕刻、绘画、服装、摄影等艺术门类在这里落地生根,共同构筑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文化环境。“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是一个支持原创文化艺术的平台,我们从2014年到现在采用低房租的方式支持生活在大理喜欢文化艺术的人,不但支持了一种创业,也支持了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同时也凝结了很多不同的力量。这个形态大部分包括了大理一种文化艺术群体的生活状态,而且这种形态是所有来大理的外地人最羡慕的。” 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总监乔崎告诉记者。

追寻着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记者来到了大理镇才村村委会龙凤自然村,这里不但有“龙门”遗址,还有洱海四大阁之一的浩然阁。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继国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才村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底蕴,2016年年底将浩然阁修缮和龙门重建列入规划,目前已完成总体设计,相信不久的将来龙门就能重现于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向建设幸福大理、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奋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每年安排2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村民活动场所、农村客事办理场所、公共停车场以及卫生室、文化室、支部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城乡公交、路灯照明、自来水供给、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城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差距不断缩小。

结合洱海保护治理,我市全力开展流域“两违”整治,2015年以来先后三次叫停农村建房,完成318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拆除整改了一大批违章建筑,全面开展风貌整治工作。全力整治“两污”,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和“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分散式农村污水收集大行动成效显著,广大群众保护洱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极大提高,在保护洱海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乡村风貌。

乡村振兴重抓生态

良好生态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我市抢得先机、赢得主动的重要抓手。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市将进一步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围绕持续深入开展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我市抓实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紧盯目标任务推进生态搬迁,恢复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绿道,加快推动全流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着力将“三线”划定与全域旅游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空心村”整治、现代物流等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住得下,让老百姓得实惠、能发展、广受益。

同时,我市将着重围绕发展和挖掘市域各乡镇、村(组)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或唯一性等特质的产品,通过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推动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产业层次逐步升级、区域带动日益增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等,推进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高水高肥农作物向流域外发展。鼓励支持洱海流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的生态种植与“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加快推进汇源、多利有机等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打好生态文明和乡村旅游两张品牌,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乡村发展措施精准

改善乡村环境、增强发展能力、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素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所在。我市将重点围绕乡村规划、深化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乡村形象、村容环境,是乡村文明、乡村品质最直观的体现。我市将突出规划优先,对现有已编乡村规划进行梳理,与全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强对村庄的空间分布、集聚特点、演变规律以及资源环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预留足够的村庄规划用地和增长边界。持续开展农村违章建筑整治,尽快出台农村建房分类处置意见,全面整顿中心城区私搭乱建行为。加强以双廊古镇、大理古城为重点的建筑风貌整治工作,强化斜屋顶改造、立面留“白”,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严格执行村庄规划专管员和联审联批制度,推广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发挥社会专业人才和乡村能工巧匠、村庄规划建设专管员的作用,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地域特色又融入现代文明的幸福美丽新村。

在巩固现有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我市将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我市承担的涉农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提炼相关做法和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实现改革红利最大化。进一步宣传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在实施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着力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依法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用好用活土地经营权。依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努力实现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抓手,夯实村组主体地位和乡镇管理责任,完善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集体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后续发展能力。

文明乡风是乡村的“根”和“魂”。我市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创建活动下沉到各乡镇、村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村民道德素质、文明素质。积极筹备组建大理市文工组织,聘请文化顾问,推动文化名人、文化部门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坚持从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饮食入手,从大理故事、苍洱品牌着眼,持续深入挖掘大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推动民间工艺传承、创新和发展,努力打造有过去、有未来、有温度、有乡愁的大理乡村。

坚持把强化“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我市将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筑牢乡村振兴中坚力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与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驻军部队构建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投身“三农”。创新农村金融,搭建桥梁舞台,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引导工商资本通过乡村项目带动人才回流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强劲的人才动力。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